| 1.导论 | 第1-24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9-15页 |
| ·居住文化的重要性 | 第9-11页 |
| ·当前城市住区环境问题 | 第11-14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5-19页 |
| ·居住文化 | 第15-18页 |
| ·居住生活方式 | 第18-19页 |
| ·户外生活空间 | 第19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9-23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 ·研究框架 | 第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2.城市住区户外生活及其空间的基本理念 | 第24-47页 |
| ·城市居住户外生活方式的探讨 | 第24-33页 |
| ·居住户外生活方式的特征 | 第24-25页 |
| ·影响居住户外生活方式的因素 | 第25-30页 |
| ·一种新的户外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 | 第30-33页 |
| ·城市住区户外生活特点 | 第33-35页 |
| ·城市住区户外生活空间 | 第35-45页 |
| ·户外生活空间的历史演进 | 第35-38页 |
| ·户外生活空间的性质与特点 | 第38-40页 |
| ·户外生活空间的功能与重要性 | 第40-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3.城市历史住区户外生活空间优秀传统居住生活文化 | 第47-74页 |
| ·城市历史住区居民户外日常生活实态分析 | 第47-68页 |
| ·调研的历史住区简介 | 第47-51页 |
| ·丰富的户外居住生活 | 第51-52页 |
| ·历史住区居民日常居住户外生活分类分析 | 第52-68页 |
| ·城市历史住区居民户外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优秀居住文化总结 | 第68-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4.城市历史住区户外生活空间形态所体现的生活文化特质 | 第74-98页 |
| ·历史住区户(室)外生活空间构成要素及其文化属性 | 第74-90页 |
| ·建筑要素及其文化属性 | 第74-77页 |
| ·植物要素及其文化属性 | 第77-86页 |
| 4 1.3石水要素及其文化属性 | 第86-88页 |
| ·铺地要素及其文化属性 | 第88-89页 |
| ·其他要素及其文化属性 | 第89-90页 |
| ·历史住区户外生活空间的生活文化特质 | 第90-97页 |
| ·、空间分类 | 第90-94页 |
| ·、建筑色彩 | 第94-96页 |
| ·中国传统“礼、乐、仁”精神 | 第96-97页 |
| ·小结 | 第97-98页 |
| 5.我国城市住区户外生活空间现况 | 第98-105页 |
| ·调研住区简介 | 第98页 |
| ·城市住区户外生活空间现况分析 | 第98-103页 |
| ·空间特质变异 | 第98-99页 |
| ·空间要素构成文化缺失 | 第99-102页 |
| ·户外生活质量下降导致优秀居住文化丧失 | 第102-103页 |
| ·初步有益的探索 | 第103-104页 |
| ·小结 | 第104-105页 |
| 6.我国城市住区户外生活空间居住文化整体营建探索 | 第105-116页 |
| ·学术界加强对居住文化的探索研究 | 第105页 |
| ·设计人员注重承继优秀居住文化 | 第105-110页 |
| ·承继户外生活空间的场所精神 | 第105-108页 |
| ·承继户外生活空间的空间特质 | 第108-110页 |
| ·承继户外生活空间具有文化特质的环境要素 | 第110页 |
| ·管理部门(政府)加强宏观控制 | 第110-111页 |
| ·建设者(开发商、单位)转换思想 | 第111页 |
| ·居民参与共同营建 | 第111-113页 |
| ·物业管理扩大工作范围 | 第113页 |
| ·公共设施配置满足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 | 第113-115页 |
| ·会所 | 第113-115页 |
| ·商业服务场所 | 第115页 |
| ·小结 | 第115-116页 |
| 7.结论 | 第116-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
| 附录 | 第120-1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1页 |
| 图录索引 | 第121-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