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荷泽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 1 绪论 | 第1-14页 |
| ·研究主题 | 第10页 |
| ·选题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综述 | 第12页 |
| ·研究目标与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理论研究 | 第14-27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 第14-15页 |
| ·农村劳动力剩余量的概念 | 第15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 | 第15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 | 第15-22页 |
|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经济学特征 | 第15-16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类型 | 第16-17页 |
| ·马克思农业剩余劳动力理论 | 第17-19页 |
| ·西方经济学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理论 | 第19-21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性质 | 第21页 |
| ·国内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取向 | 第21-22页 |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分析 | 第22-27页 |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 第22-23页 |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原则 | 第23页 |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 第23-24页 |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 | 第24页 |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条件 | 第24-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3 菏泽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 第27-45页 |
| ·菏泽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析和测算 | 第27-30页 |
| ·当地区域概况 | 第27-29页 |
| ·当地农村劳动力剩余量的测算 | 第29-30页 |
| ·菏泽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 | 第30-37页 |
| ·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 | 第30页 |
| ·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因素 | 第30-32页 |
| ·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优势 | 第32-33页 |
| ·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 第33-37页 |
| ·菏泽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 | 第37-40页 |
| ·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37-39页 |
| ·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 第39-40页 |
| ·菏泽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分析 | 第40-44页 |
| ·转移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 | 第40页 |
| ·劳动力市场不规范,转移存在盲目性和风险性 | 第40-41页 |
| ·相关制度不健全,农民工合法权益无保障 | 第41-42页 |
|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转移能力较弱 | 第42页 |
| ·实现转移的基本条件发展不充分 | 第42-44页 |
| ·菏泽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整体解析及发展方向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4 菏泽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建议 | 第45-60页 |
| ·规范劳动力市场,提升劳动力转移层次 | 第45-48页 |
| ·完善劳动力市场调控机制,畅通转移渠道 | 第45-47页 |
| ·完善劳动力市场开发机制,增强转移能力 | 第47-48页 |
| ·创新转移模式,培育转移竞争优势 | 第48-50页 |
| ·依托资源优势,实施品牌转移战略 | 第48-49页 |
| ·构建“绿色”转移通道,消除转移结构性矛盾 | 第49-50页 |
| ·积极创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条件 | 第50-56页 |
| ·积极发展农业,加强转移的基础条件 | 第50-52页 |
| ·促进非农经济发展,创造转移的根本条件 | 第52-54页 |
| ·创新相关制度,完善转移的重要条件 | 第54-56页 |
| ·构建转移机制,优化外部环境 | 第56-58页 |
| ·构建观念导向机制 | 第56-57页 |
| ·构建动力机制 | 第57页 |
| ·构建保障机制 | 第57-58页 |
| ·构建上下联动机制 | 第58页 |
| ·构建劳务输出长效机制 | 第58页 |
| ·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不利影响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5 结论 | 第60-62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1页 |
| ·以后的研究方向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录 | 第66-67页 |
| 详细摘要 | 第67-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