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研究--以一次社会调查为背景

前言第1-9页
一、本文研究对象第9-10页
二、有关被害人损害赔偿理论基础的简述第10-17页
 (一) 报应观念第10-13页
  1、报应观念的演变第10-12页
  2、报应观念的根据第12-13页
 (二) 刑事救济原理第13-16页
  1、刑事救济原理的一般考察第13-14页
  2、刑事救济原理的理念组成第14-16页
 (三) 尊严价值理论第16-17页
三、有关被害人损害赔偿的实证调查情况简述第17-21页
 (一) 实证调查的基本情况第17页
 (二) 法院阅卷式调查样本的选择第17-19页
 (三) 被害人访谈式调查样本的选择第19-21页
四、调查数据的简单数理分析第21-23页
 (一) 被害人在案件进入刑事诉讼以后,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比例较高第21页
 (二) 被害人与被告人达成赔偿和解协议率不太高第21-22页
 (三) 被害人要求赔偿的项目中包括有精神损害赔偿的内容第22页
 (四) 被害人提出的赔偿金额与其最终在法律上被认为应得到的金额之间,差额较大第22-23页
五、被害人在损害赔偿过程中的一些特点第23-31页
 (一) 当犯罪发生以后,绝大部分被害人将如何使自己因犯罪行为遭受损害的合法权益得到合理的赔偿作为第一目标第23-24页
 (二) 在获得赔偿的过程中,被害人会采取多种自认为可行而又不触犯法律或社会公序的手段,或通过自己或通过外部力量向犯罪人提出要求,力图实现自己的目标第24-26页
 (三) 在赔偿过程中,国家司法机关显示出了较高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第26-28页
 (四) 被害人权益损害赔偿最终能否如愿,视犯罪人自己是否有赔偿能力而定第28-29页
 (五) 在被害人通过和解方式得到赔偿的情况下,赔偿数额中均包括了一定的精神损害赔偿第29-31页
六、被害人损害赔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建议第31-43页
 (一) 调查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第31-34页
  1、被害人损害赔偿未包括精神损害赔偿部分第31-32页
  2、被告人对于被害人损害赔偿的态度及实际赔偿的效果对司法机关最终处理被告人刑事责任方面存在决定性的影响第32-33页
  3、如果因被告人没有赔偿能力(并非指其客观上确实无能力)而导致被害人无从获取损害赔偿情况下,被害人将不得不无耐地接受这一损失第33-34页
 (二) 对上述问题的简要评析和相关建议第34-43页
  1、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第34-38页
  2、关于“赔偿好获罪轻,赔偿不好获罪重”问题第38-40页
  3、关于被害人补偿问题第40-43页
结语第43-47页
声明第47-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南沙港二期集装箱吞吐量及码头装卸工艺论证
下一篇: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以《管子》、《商君书》、《韩非子》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