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13页 |
中文摘要 | 第13-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第一章 前人研究进展与本课题立论依据 | 第19-40页 |
一、前人研究进展 | 第19-38页 |
1 维生素C的发现、化学结构以及对人类的意义 | 第19-20页 |
2 高等植物中AsA的功能、合成、运输和代谢研究进展 | 第20-31页 |
·高等植物中AsA的生理功能 | 第20-24页 |
·AsA在植物体的抗氧化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第20页 |
·AsA在光合作用和光合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 第20-21页 |
·AsA在细胞壁代谢和细胞膨大中的作用 | 第21页 |
·AsA对细胞分裂的影响 | 第21-22页 |
·AsA可作为一系列重要酶反应的辅因子(Cofactor) | 第22-23页 |
·AsA在植物信号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第23-24页 |
·高等植物中AsA的合成途径 | 第24-26页 |
·碳链倒位途径 | 第24页 |
·邻酮醛糖途径 | 第24-25页 |
·L-半乳糖途径 | 第25-26页 |
·可能的交替途径:糖醛酸转变途径 | 第26页 |
·AsA在植物细胞内的运输和代谢 | 第26-30页 |
·植物细胞内AsA的跨膜运输 | 第26-29页 |
·AsA在植物细胞内的氧化还原过程 | 第29页 |
·植物体内AsA的分解 | 第29-30页 |
·影响AsA积累的因素及调控措施 | 第30-31页 |
·影响AsA积累的因素 | 第30-31页 |
·调控措施 | 第31页 |
3 调控高等植物AsA合成及代谢循环的相关酶研究进展 | 第31-35页 |
·AsA合成相关酶 | 第31-34页 |
·AsA代谢循环酶 | 第34-35页 |
4 果树合成和积累AsA的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果树合成和积累AsA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35-36页 |
·刺梨及刺梨积累高含量AsA的相关研究 | 第36-38页 |
二、立论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立论依据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8页 |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刺梨果实合成和积累高含量AsA的一般特点、生理机制及可能途径 | 第40-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主要试剂 | 第41-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果实鲜重及干重测定 | 第42页 |
·水溶性总糖、还原糖及蔗糖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前体物喂饲(precursor feeding) | 第42页 |
·AsA和DHA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活性测定 | 第42-43页 |
·不同底物和不同抑制剂对GalLDH活性的影响 | 第43页 |
·AAO、AAP以及MDAR、DHAR活性测定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刺梨果实的生长发育规律 | 第44页 |
·刺梨果实发育过程中AsA的积累规律 | 第44-45页 |
·刺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第45-46页 |
·刺梨果实发育过程中GalLDH活性的变化及其与AsA积累的关系 | 第46-47页 |
·不同底物和不同抑制剂对GalLDH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刺梨果实发育过程中AAO、AAP以及MDAR、DHAR活性的变化 | 第48-49页 |
·不同前体物在刺梨果实AsA合成中的效率及刺梨果实合成AsA的可能途径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刺梨叶积累AsA的一般特点及其衰老过程中AsA含量和部分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52-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实验材料及取样方法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叶片质膜透性测定 | 第53页 |
·叶片色素测定 | 第53页 |
·O_(2.)~-产生速率测定 | 第53页 |
·POD、CAT、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53页 |
·AsA和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测定 | 第53页 |
·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活性测定 | 第53页 |
·前体物喂饲(precursor feeding)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刺梨叶片积累AsA的一般特点 | 第54页 |
·不同喂饲底物在刺梨叶片积累AsA中的效率 | 第54-55页 |
·刺梨叶衰老过程中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55-56页 |
·刺梨叶衰老过程中O_(2.)~-产生速率、MDA含量和细胞质膜透性的变化 | 第56页 |
·刺梨叶衰老过程中AsA和DHA含量的变化 | 第56-57页 |
·刺梨叶衰老过程中POD、CAT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刺梨L-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60-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4页 |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61页 |
·RT-PCR | 第61-62页 |
·3′-和5′-快速扩增cDNA末端(RACE) | 第62页 |
·GalLDH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分离 | 第62页 |
·特异带的回收、克隆和测序 | 第62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DNA的转化方法 | 第62-63页 |
·质粒提取方法 | 第63页 |
·刺梨基因组DNA提取 | 第63页 |
·刺梨GalLDH基因的Southern blot分析 | 第63-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2页 |
·RNA质量 | 第64页 |
·刺梨GalLDH基因的RT-PCR及RACE扩增 | 第64-65页 |
·GalLDH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分离及验证 | 第65页 |
·刺梨GalLDH基因全长cDNA及其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65-67页 |
·不同植物GalLDH基因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 | 第67-71页 |
·刺梨GalLDH基因的Southern blot分析 | 第71-72页 |
3 讨论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刺梨GalLDH基因在Escherichia coli中的表达 | 第74-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表达载体和试剂 | 第74页 |
·实验方法 | 第74-76页 |
·GalLDH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74-75页 |
·载体转化和诱导表达 | 第75页 |
·SDS-PAGE检测 | 第75页 |
·GalLDH活性测定 | 第75-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78页 |
·刺梨GalLDH原核表达载体的验证 | 第76-77页 |
·刺梨GalLDH基因在E.coli中的表达 | 第77-78页 |
3 讨论 | 第78-79页 |
第六章 刺梨L-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基因的时空表达及其与AsA积累的关系 | 第79-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实验材料及取样方法 | 第80页 |
·实验方法 | 第80-82页 |
·刺梨RNA及基因组DNA提取 | 第80页 |
·GalLDH的Northern blot分析 | 第80-81页 |
·RT-PCR | 第81页 |
·GalLDH表达的半定量RT-PCR(Semiquantitative RT-PCR)分析 | 第81页 |
·GalLDH酶活性测定 | 第81页 |
·AsA和DHA含量测定 | 第81页 |
·刺梨ACO基因的克隆及在果实中的表达分析 | 第81-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8页 |
·刺梨GalLDH在不同器官的表达及其与AsA积累的关系 | 第82-83页 |
·GalLDH在刺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及其与AsA积累的关系 | 第83-86页 |
·Northern blot分析 | 第83-84页 |
·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84-86页 |
·刺梨ACO基因的克隆、在果实中的表达及其与GalLDH表达的关系 | 第86-88页 |
·刺梨ACO基因的克隆 | 第86页 |
·刺梨ACO基因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GalLDH表达的关系 | 第86-88页 |
3 讨论 | 第88-90页 |
第七章 刺梨L-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基因遗传转化草莓的初步研究 | 第90-9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3页 |
·试验材料 | 第91页 |
·植物材料及繁殖 | 第91页 |
·载体、农杆菌菌株及实验试剂 | 第91页 |
·实验方法 | 第91-93页 |
·表达载体构建 | 第91-92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与转化 | 第92页 |
·草莓叶盘的预培养 | 第92页 |
·草莓叶对潮霉素B的敏感性试验 | 第92-93页 |
·草莓的遗传转化 | 第9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96页 |
·刺梨GalLDH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验证 | 第93页 |
·草莓叶对潮霉素的敏感性 | 第93-94页 |
·刺梨GalLDH基因遗传转化草莓的初步研究 | 第94-96页 |
3 讨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