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前言 | 第19-2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20-68页 |
第一章 重金属对生物的毒性及生物对其适应 | 第22-54页 |
1 生物体与重金属 | 第22-28页 |
·重金属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重金属过量的危害 | 第24页 |
·重金属毒性机制 | 第24-25页 |
·生物对重金属的贮存和解毒机制 | 第25-27页 |
·重金属的氧化毒性和解毒机制 | 第27-28页 |
2 四种重金属概述 | 第28-54页 |
·镉(Cd) | 第29-35页 |
·铅(Pb) | 第35-41页 |
·汞(Hg) | 第41-48页 |
·铜(Cu) | 第48-54页 |
第二章 重金属在昆虫体内螯合和解毒机制 | 第54-60页 |
1 重金属在昆虫体内的积累 | 第54页 |
2 重金属在昆虫体内的排泄调控 | 第54-55页 |
3 细胞内金属动态平衡 | 第55-56页 |
4 球晶与重金属摄取 | 第56-57页 |
5 溶酶体对金属的贮存 | 第57页 |
6 昆虫金属硫蛋白与重金属的鳌合 | 第57-60页 |
第三章 昆虫金属硫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60-68页 |
1 MT的诱导 | 第60页 |
2 MT在昆虫组织中的定位 | 第60-61页 |
3 MT的分离纯化 | 第61页 |
4 MT的类型 | 第61-62页 |
5 MT的理化性质 | 第62-63页 |
6 MT的功能 | 第63-64页 |
7 MT分子生物学 | 第64-67页 |
·MT基因 | 第64页 |
·MT基因的调控和表达 | 第64-66页 |
·基因复制与基因进化 | 第66-67页 |
8 MT的应用 | 第67-68页 |
·作为环境监测的生物标志物 | 第67页 |
·对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净化功能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 第67-68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68-184页 |
第四章 镉对棕尾别麻蝇亲代及子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 第70-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供试虫源 | 第70页 |
·Cd~(2+)对亲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 第70-71页 |
·Cd~(2+)对子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 第71页 |
·Cd~(2+)含量的测定 | 第71页 |
·数据分析 | 第71-72页 |
2 结果 | 第72-74页 |
·Cd~(2+)对亲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 第72-73页 |
·Cd~(2+)对子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 第73-74页 |
·各虫态体内的Cd~(2+)含量 | 第74页 |
3 讨论 | 第74-80页 |
第五章 铜对棕尾别麻蝇亲代及子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 第80-8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供试虫源 | 第80页 |
·Cu~(2+)对亲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 第80页 |
·Cu~(2+)对子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 第80页 |
·Cu~(2+)含量的测定 | 第80-81页 |
·数据分析 | 第81页 |
2 结果 | 第81-84页 |
·对亲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 第81-83页 |
·Cu~(2+)对子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 第83页 |
·Cu~(2+)在棕尾别麻蝇各虫态中的含量 | 第83-84页 |
3 讨论 | 第84-88页 |
第六章 镉和铜在棕尾别麻蝇体内的积累及其排泄 | 第88-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8-89页 |
·供试虫源 | 第88页 |
·实验设计 | 第88-89页 |
·Cd~(2+)或Cu~(2+)含量的测定 | 第89页 |
·数据分析 | 第89页 |
2 结果 | 第89-90页 |
·Cd~(2+)在幼虫中的积累与排泄 | 第89-90页 |
·Cd~(2+)在变态过程中的变化 | 第90页 |
·Cu~(2+)在幼虫中的积累与排泄 | 第90页 |
·Cu~(2+)在变态过程中的变化 | 第90页 |
3 讨论 | 第90-98页 |
第七章 镉和铜在棕尾别麻蝇组织器官中累积分布 | 第98-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8-99页 |
·供试虫源 | 第98页 |
·解剖 | 第98页 |
·取样 | 第98页 |
·Cd~(2+)和Cu~(2+)含量测定 | 第98-99页 |
·数据分析 | 第99页 |
2 结果 | 第99页 |
·Cd~(2+)在幼虫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 | 第99页 |
·Cu~(2+)在幼虫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 | 第99页 |
3 讨论 | 第99-104页 |
第八章 镉和铜对棕尾别麻蝇中肠及马氏管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104-12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6页 |
·供试虫源 | 第104页 |
·幼虫毒性测试及生存能力评价 | 第104-105页 |
·幼虫金属处理及解剖 | 第105页 |
·中肠和马氏管光学形态观察 | 第105-106页 |
·中肠和马氏管透射电镜观察 | 第106页 |
·数据分析 | 第106页 |
2 结果 | 第106-108页 |
·中肠和马氏管形态结构的变化 | 第106页 |
·中肠超微结构 | 第106-107页 |
·马氏管超微结构 | 第107-108页 |
3 讨论 | 第108-120页 |
第九章 镉和铜对棕尾别麻蝇血细胞数量、存活及延展的影响 | 第120-1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0-121页 |
·供试虫源 | 第120页 |
·活体血细胞的测定 | 第120页 |
·离体血细胞的测定 | 第120-121页 |
·数据分析 | 第121页 |
2 结果 | 第121-123页 |
·对棕尾别麻蝇幼虫活体血细胞的总数和存活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对棕尾别麻蝇幼虫离体血细胞存活和延展的影响 | 第122页 |
·对经Cd~(2+)处理棕尾别麻蝇幼虫的离体血细胞存活和延展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对经Cu~(2+)处理棕尾别麻蝇幼虫的离体血细胞存活和延展的影响 | 第123页 |
3 讨论 | 第123-132页 |
第十章 镉和铜对棕尾别麻蝇幼虫血淋巴能量水平的影响 | 第132-1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2-134页 |
·供试虫源 | 第132页 |
·饲料的配制 | 第132页 |
·实验设计 | 第132-133页 |
·血淋巴可溶性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133页 |
·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133页 |
·脂质的测定 | 第133页 |
·热量值的计算 | 第133页 |
·数据分析 | 第133-134页 |
2 结果 | 第134-135页 |
·Cd~(2+)对三种生化物质及能量水平的影响 | 第134页 |
·Cu~(2+)对三种生化物质及能量水平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3 讨论 | 第135-142页 |
第十一章 铜和镉对棕尾别麻蝇幼虫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 第142-1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2-143页 |
·供试虫源 | 第142页 |
·饲料的配制 | 第142页 |
·实验设计 | 第142-143页 |
·样品液制备 | 第143页 |
·脂质过氧化的测定 | 第143页 |
·数据分析 | 第143页 |
2 结果 | 第143-145页 |
·Cd~(2+)对棕尾别麻蝇幼虫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Cu~(2+)对棕尾别麻蝇幼虫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3 讨论 | 第145-148页 |
第十二章 棕尾别麻蝇金属硫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性质分析 | 第148-15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48-151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48-149页 |
·供试虫源 | 第149页 |
·MT适宜诱导条件的确定 | 第149页 |
·MT的分离纯化 | 第149-150页 |
·MT的性质分析与鉴定 | 第150-151页 |
2 结果 | 第151-156页 |
·MT适宜诱导条件的确定 | 第152页 |
·MT的分离与纯化 | 第152-154页 |
·MT的性质分析与鉴定 | 第154-156页 |
3 讨论 | 第156-158页 |
第十三章 棕尾别麻蝇中肠对镉反应的蛋白质组分析 | 第158-1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8-160页 |
·供试虫源 | 第158-159页 |
·样品制备 | 第159页 |
·双向凝胶电泳 | 第159页 |
·考染和凝胶图像分析 | 第159-160页 |
·胶内酶切 | 第160页 |
·蛋白肽指纹图谱的测定 | 第160页 |
·质谱数据的解析与数据库搜索 | 第160页 |
2 结果 | 第160-161页 |
3 讨论 | 第161-170页 |
第十四章 棕尾别麻蝇对镉和铜的耐性研究 | 第170-1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0-173页 |
·棕尾别麻蝇的续代饲养 | 第170页 |
·毒力测定方法 | 第170-171页 |
·棕尾别麻蝇不同品系的室内筛选方法 | 第171页 |
·Cd~(2+)和Cu~(2+)在不同品系幼虫体内的积累及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第171页 |
·Cd~(2+)和Cu~(2+)诱导耐性品系和相对敏感品系MT浓度的差异 | 第171页 |
·酶活性测定 | 第171-173页 |
·数据分析 | 第173页 |
2 结果 | 第173-181页 |
·Cd~(2+)和Cu~(2+)对棕尾别麻蝇幼虫的耐性筛选结果 | 第173-174页 |
·Cd~(2+)和Cu~(2+)在不同品系的棕尾别麻蝇幼虫体内的积累 | 第174页 |
·Cd~(2+)和Cu~(2+)对不同品系的棕尾别麻蝇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74-176页 |
·Cd~(2+)和Cu~(2+)对不同品系的棕尾别麻蝇成虫生殖的影响 | 第176页 |
·Cd~(2+)和Cu~(2+)对不同品系棕尾别麻蝇幼虫体内金属硫蛋白的诱导 | 第176-178页 |
·Cd~(2+)和Cu~(2+)对不同品系的棕尾别麻蝇幼虫S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178-179页 |
·Cd~(2+)和Cu~(2+)对不同品系的棕尾别麻蝇幼虫CAT酶活性的影响 | 第179页 |
·Cd~(2+)和Cu~(2+)对不同品系的棕尾别麻蝇幼虫GR酶活性的影响 | 第179-180页 |
·Cd~(2+)和Cu~(2+)对不同品系的棕尾别麻蝇幼虫GST酶活性的影响 | 第180-181页 |
·Cd~(2+)和Cu~(2+)对不同品系的棕尾别麻蝇幼虫EST酶活性的影响 | 第181页 |
3 讨论 | 第181-184页 |
第三部分 总讨论 | 第184-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