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风险防范与激励约束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9-12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2-13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职业经理人的历史与现状 | 第15-22页 |
·职业经理人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 | 第15-18页 |
·职业经理人产生的背景 | 第15-16页 |
·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历程 | 第16页 |
·职业经理人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与素质要求 | 第18-20页 |
·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 | 第18页 |
·职业经理人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 第18-20页 |
·我国职业经理人现状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职业经理人风险辨识 | 第22-36页 |
·职业经理人与所有者冲突分析 | 第22-24页 |
·职业经理人行为失范理论溯源 | 第24-26页 |
·职业经理人风险识别 | 第26-31页 |
·职业经理人逆向选择风险 | 第26-27页 |
·职业经理人道德风险 | 第27-30页 |
·职业经理人隐蔽违规风险 | 第30-31页 |
·职业经理人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激励不足与缺乏约束并存 | 第31-33页 |
·职业经理人自身存在问题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职业经理人风险防范 | 第36-60页 |
·职业经理人行为约束设计 | 第36-40页 |
·针对逆向选择风险的约束机制 | 第37页 |
·针对道德风险的约束机制 | 第37-39页 |
·针对隐蔽违规风险的约束机制 | 第39-40页 |
·职业经理人的评价选择 | 第40-50页 |
·职业经理人评价选择理论依据 | 第40-42页 |
·职业经理人系统协同评价 | 第42-45页 |
·职业经理人系统协同评价类型 | 第45-50页 |
·职业经理人风险的制度防范 | 第50-54页 |
·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 | 第51页 |
·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 | 第51-52页 |
·健全激励机制 | 第52-53页 |
·全方位的社会制约机制 | 第53-54页 |
·职业经理人风险的道德防范 | 第54-59页 |
·职业经理人自我完善 | 第55页 |
·建立职业经理人诚信机制 | 第55-57页 |
·建立良好的企业信息系统 | 第57-58页 |
·经理人职业道德的经济功能 | 第58-59页 |
·本章小节 | 第59-60页 |
第五章 职业经理人报酬激励 | 第60-84页 |
·职业经理人激励的起源 | 第60-62页 |
·职业经理人激励的起源 | 第60-61页 |
·对职业经理人激励的意义 | 第61-62页 |
·我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存在的问题 | 第62页 |
·职业经理人激励的基本理论 | 第62-67页 |
·组织行为学关于经理人激励的理论与方法 | 第63-64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64-67页 |
·职业经理人的报酬激励 | 第67-73页 |
·经理报酬激励中的风险收入 | 第67-69页 |
·经理人报酬与企业绩效 | 第69-71页 |
·职业经理人报酬的考核指标选择标准 | 第71-73页 |
·对经理人的股权激励 | 第73-83页 |
·股票期权制度与股票期权计划 | 第73-74页 |
·我国股票期权制的实践 | 第74-76页 |
·股票期权制的效应 | 第76-83页 |
·本章小节 | 第83-84页 |
第六章 职业经理人非报酬约束激励 | 第84-103页 |
·职业经理人控制权激励 | 第84-87页 |
·经理人控制权界定 | 第85-86页 |
·经理人控制权激励 | 第86-87页 |
·职业经理人竞争激励 | 第87-93页 |
·竞争及其作用 | 第88-89页 |
·经理人竞争激励 | 第89-92页 |
·经理人竞争激励综合模型分析 | 第92-93页 |
·经理人的市场声誉机制 | 第93-102页 |
·声誉机制的博弈分析 | 第94-96页 |
·经理人市场的声誉模型分折 | 第96-98页 |
·职业经理人声誉机制的建立 | 第98-100页 |
·建立我国企业经理人声誉机制的意义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节 | 第102-10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