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探讨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探讨 | 第1-38页 |
基础研究 | 第9-16页 |
1 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 | 第9-12页 |
·脊椎的退行性变 | 第9-11页 |
·椎间盘 | 第9-10页 |
·椎体边缘骨赘形成及后纵韧带骨化 | 第10页 |
·钩椎关节、小关节退变及黄韧带的肥厚、增生、骨化 | 第10-11页 |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 第11页 |
·颈椎不稳 | 第11-12页 |
2 脊髓型颈椎病的病机 | 第12-16页 |
·颈脊髓血液循环障碍 | 第12-13页 |
·脊髓压迫性损伤 | 第13页 |
·慢性脊髓压迫性损伤的机制 | 第13-16页 |
·微循环障碍学说 | 第13-14页 |
·氧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学说 | 第14页 |
·神经毒素学说 | 第14-15页 |
·血清内皮素学说 | 第15页 |
·炎症 | 第15-16页 |
·细胞凋亡 | 第16页 |
临床研究 | 第16-38页 |
3 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 第16-17页 |
4 诊断 | 第17-19页 |
·X线诊 | 第17页 |
·CT诊断 | 第17-18页 |
·MRI诊断 | 第18页 |
·电生理诊断 | 第18-19页 |
5 中医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19-28页 |
·中医临床内治 | 第20-25页 |
·辨证分型论治 | 第20-22页 |
·从肾论治 | 第20页 |
·从气血论治 | 第20-21页 |
·从脾论治 | 第21-22页 |
·常用方药及疗效浅析 | 第22页 |
·中药内服治疗CSM的特点 | 第22-24页 |
·强调辨证施治 | 第22页 |
·辨证与辨病结合 | 第22-23页 |
·抓住病机关键突出用药的重点 | 第23-24页 |
·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机理 | 第24-25页 |
·外治 | 第25-28页 |
·手法治疗 | 第25-26页 |
·手法治疗的机理 | 第26页 |
·针灸治疗 | 第26-27页 |
·针灸治疗机理 | 第27页 |
·牵引治疗 | 第27-28页 |
·其它治疗 | 第28页 |
6 西医治疗 | 第28-33页 |
·药物治疗 | 第28-29页 |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 | 第28-29页 |
·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 第29页 |
·手术治疗 | 第29-33页 |
·颈前路手术 | 第29-31页 |
·颈后路手术 | 第31-32页 |
·手术并发症 | 第32-33页 |
7 问题与展望 | 第33-38页 |
·关于颈椎间盘退变 | 第33页 |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关于牵引治疗的问题 | 第34页 |
·关于手法治疗的问题 | 第34-35页 |
·脊髓型颈椎病外科干预的理论依据 | 第35页 |
·关于脊髓型颈椎病外科干预时机的把握 | 第35-36页 |
·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式的选择 | 第36页 |
·客观疗效评定 | 第36-38页 |
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 | 第38-49页 |
病例选择 | 第38-49页 |
1. | 第38-40页 |
·病例来源 | 第38页 |
·合格受试者的确定 | 第38-40页 |
·研究指标 | 第38页 |
·指标选择 | 第38-39页 |
·临床指标 | 第38-39页 |
·影像学指标 | 第39页 |
·电生理指标 | 第39页 |
·纳入标准 | 第39-40页 |
·排除标准 | 第40页 |
2. | 第40-41页 |
·研究设计 | 第40页 |
·早期CSM的条件 | 第40页 |
·随访方式 | 第40页 |
·分组和统计处理 | 第40-41页 |
·随访期间的治疗 | 第41页 |
3 临床研究资料 | 第41-43页 |
·一般资料 | 第41-42页 |
·临床研究结果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7页 |
·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早期诊断的可能性 | 第44-46页 |
·临床症状和体征 | 第44-45页 |
·影像学表现 | 第45页 |
·电生理的改变 | 第45-46页 |
·与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 | 第46页 |
·自然病史与早期诊断 | 第46-47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表及附图 | 第50-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件 | 第61-62页 |
声明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