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总量控制国内外现状 | 第9-10页 |
·本文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第2章 水环境总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 第11-20页 |
·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的理论基础 | 第11-14页 |
·环境容量的概念 | 第11-12页 |
·水环境容量的概念 | 第12页 |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 第12-13页 |
·水环境容量与水环境规划 | 第13-14页 |
·总量控制方法类型 | 第14-16页 |
·按“总量”确定的方法分类 | 第14-15页 |
·按总量控制的层次分类 | 第15-16页 |
·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的分配—总量控制的技术关键 | 第16-20页 |
·分配原则 | 第16-18页 |
·分配方法 | 第18-20页 |
第3章 安昌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20-33页 |
·绵阳市概况 | 第21-23页 |
·地理环境 | 第21-22页 |
·气候特征 | 第22页 |
·自然资源 | 第22-23页 |
·安昌河流域概况 | 第23页 |
·安昌河流域污染源分析及评价 | 第23-27页 |
·点污染源的分类 | 第25页 |
·污染源组成分析 | 第25-27页 |
·安昌河流域污染物分析及评价 | 第27-29页 |
·评价因子的选择 | 第27页 |
·评价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 | 第27-28页 |
·评价标准 | 第28页 |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28-29页 |
·安昌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 | 第29-32页 |
·评价因子 | 第29-30页 |
·评价标准 | 第30页 |
·评价方法 | 第30-31页 |
·评价结果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安昌河流域涪城区段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33-44页 |
·水环境功能区划 | 第33-35页 |
·水域功能区划原则 | 第33-34页 |
·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法 | 第34-35页 |
·水功能区划方案 | 第35页 |
·水环境容量的分类 | 第35-36页 |
·安昌河涪城区段水环境容量的计算 | 第36-42页 |
·安昌河流域河道及排污口的概化 | 第37-38页 |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38-41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安昌河流域涪城区段水环境容量的计算结果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5章 安昌河流域涪城区段COD_(Cr)总量控制规划 | 第44-57页 |
·现有常用的总量负荷分配方法分析 | 第44-45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总量负荷的分配 | 第45-56页 |
·总量负荷分配技术路线 | 第46-47页 |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负荷分配AHP决策系统 | 第47-50页 |
·AHP决策系统的应用 | 第50-56页 |
·本章结论 | 第56-57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页 |
·建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实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