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2页 |
1.1 定义角色设计 | 第11-12页 |
1.2 国际角色设计现状 | 第12-26页 |
1.2.1 美国角色设计现状 | 第12-19页 |
1.2.2 日韩角色设计现状 | 第19-26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28-3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角色作品的艺术特点 | 第32-74页 |
2.1 国外角色作品艺术特点 | 第32-54页 |
2.1.1 美国角色作品的艺术特点 | 第32-42页 |
2.1.2 欧洲角色作品的艺术特点 | 第42-44页 |
2.1.3 日本角色作品的艺术特点 | 第44-54页 |
2.2 国内角色作品艺术特点 | 第54-66页 |
2.2.1 早期中国角色作品的艺术特点 | 第55-63页 |
2.2.2 近期中国角色作品的艺术特点 | 第63-66页 |
2.3 国外角色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民族服饰艺术 | 第66-72页 |
2.3.1 美国迪斯尼角色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民族服饰艺术 | 第66页 |
2.3.2 欧洲角色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民族服饰艺术 | 第66-67页 |
2.3.3 日本角色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民族服饰艺术 | 第67-72页 |
2.4 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三章 审视角色设计 | 第74-140页 |
3.1 角色设计的起源 | 第74-76页 |
3.2 塑造角色人体 | 第76-99页 |
3.2.1 角色的标准人体造型 | 第77-81页 |
3.2.2 角色的变形人体造型 | 第81-99页 |
3.3 塑造角色灵魂 | 第99-138页 |
3.3.1 人物的表情动态 | 第100-114页 |
3.3.2 人物的肢体语言 | 第114-122页 |
3.3.3 人物的服饰语言 | 第122-136页 |
3.3.4 人物的光影塑造 | 第136-138页 |
3.4 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四章 中国传统民族服饰艺术(汉族服饰)与角色设计 | 第140-201页 |
4.1 原始社会的服饰艺术 | 第140-152页 |
4.1.1 发型创造 | 第141-143页 |
4.1.2 冠帽造型 | 第143-146页 |
4.1.3 饰品造型 | 第146-151页 |
4.1.4 服装造型 | 第151-152页 |
4.2 奴隶社会的服饰艺术 | 第152-177页 |
4.2.1 夏商周服饰艺术特点 | 第153-162页 |
4.2.2 春秋战国服饰艺术特点 | 第162-177页 |
4.3 封建社会的服饰艺术 | 第177-195页 |
4.3.1 汉朝服饰艺术特点 | 第177-180页 |
4.3.2 魏晋南北朝服饰艺术特点 | 第180-183页 |
4.3.3 隋唐服饰艺术特点 | 第183-188页 |
4.3.4 宋朝服饰艺术特点 | 第188-191页 |
4.3.5 明朝服饰艺术特点 | 第191-195页 |
4.4 汉族传统服饰艺术的角色化设计 | 第195-199页 |
4.5 小结 | 第199-201页 |
第五章 中国传统民族服饰艺术(少数民族服饰)与角色设计 | 第201-226页 |
5.1 少数民族服饰之造型特点 | 第201-222页 |
5.1.1 头部装饰 | 第202-213页 |
5.1.2 胸部和腰部装饰 | 第213-216页 |
5.1.3 背饰装饰 | 第216-219页 |
5.1.4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的基本造型特点 | 第219-222页 |
5.2 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角色化设计 | 第222-224页 |
5.4 小结 | 第224-226页 |
第六章 中国传统民族服饰艺术下的角色设计 | 第226-245页 |
6.1 传统角色人物的选择 | 第226-227页 |
6.2 传统角色人物的实例创作 | 第227-242页 |
6.2.1 女娲的角色设计 | 第228-231页 |
6.2.2 苏姐己的角色设计 | 第231-233页 |
6.2.3 九尾狐的角色设计 | 第233-236页 |
6.2.4 邓蝉玉的角色设计 | 第236-239页 |
6.2.5 龙吉公主的角色设计 | 第239-242页 |
6.3 传统角色人物的设计感悟 | 第242-244页 |
6.4 小结 | 第244-245页 |
第七章 中国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角色设计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245-260页 |
7.1 巨大的商业价值 | 第245-248页 |
7.2 良好的德育辅助 | 第248-252页 |
7.3 重要的文化传承 | 第252-256页 |
7.4 防范文化侵略 | 第256-259页 |
7.5 小结 | 第259-260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260-262页 |
致谢 | 第262-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267页 |
附录 | 第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