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 第1-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 第14-26页 |
2.1 产业集群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2.1.1 产业集群的涵义 | 第14-15页 |
2.1.2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2.1.3 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 第16页 |
2.1.4 产业集群的分类 | 第16-17页 |
2.2 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2.1 资源禀赋理论 | 第17页 |
2.2.2 集聚经济理论 | 第17-18页 |
2.2.3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8页 |
2.2.4 创新理论 | 第18-20页 |
2.2.5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0页 |
2.2.6 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 | 第20-22页 |
2.3 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 | 第22-26页 |
2.3.1 国内外产业集群典型模式比较 | 第22-23页 |
2.3.2 形成产业集群的动力 | 第23-26页 |
第三章 石河子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环境分析 | 第26-36页 |
3.1 石河子开发区概况 | 第26-29页 |
3.1.1 石河子开发区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3.1.2 石河子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 第27-28页 |
3.1.3 石河子开发区产业现状 | 第28-29页 |
3.2 石河子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环境评价 | 第29-36页 |
3.2.1 石河子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外部环境评价 | 第30-32页 |
3.2.1 石河子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内部环境评价 | 第32-36页 |
第四章 石河子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战略选择 | 第36-45页 |
4.1 建立石河子开发区优势产业计量模型 | 第36-40页 |
4.1.1 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4.1.2 对模型的几点说明 | 第38页 |
4.1.3 数据的搜集及处理 | 第38-40页 |
4.2 石河子开发区主导产业选择及其联动分析 | 第40-42页 |
4.2.1 优质棉——纺织业产业化 | 第40-41页 |
4.2.2 绿色食品工业 | 第41页 |
4.2.3 化工——节水器材产业化 | 第41-42页 |
4.2.4 其他行业 | 第42页 |
4.3 基于优势产业的产业集群战略定位 | 第42-43页 |
4.4 石河子开发区产业集群的模式选择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石河子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 第45-49页 |
5.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 第45-46页 |
5.1.1 石河子开发区应发挥在兵团工业化进程中的先导作用 | 第45页 |
5.1.2 发挥兵团体制优势 | 第45页 |
5.1.3 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 | 第45页 |
5.1.4 加快专业市场建设 | 第45-46页 |
5.2 健全有利于集群形成软环境 | 第46-48页 |
5.2.1 加强区域文化建设 | 第46页 |
5.2.2 加快信息化建设 | 第46-47页 |
5.2.3 完善开发区投融资环境建设 | 第47页 |
5.2.4 健全开发区中介服务体系 | 第47-48页 |
5.3 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 第48-49页 |
5.3.1 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 第48页 |
5.3.2 发挥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 | 第48页 |
5.3.3 区域营销 | 第48-4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历 | 第54-55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