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页 |
·小豆概况 | 第8-9页 |
·植物学分类 | 第8页 |
·形态、生长特点 | 第8-9页 |
·营养特点 | 第9页 |
·小豆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小豆的分布及种植状况 | 第9-10页 |
·小豆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小豆的综合利用与加工 | 第11-12页 |
·小豆荚色、百粒重性状遗传分析研究 | 第12-14页 |
·荚色遗传分析研究 | 第12-13页 |
·百粒重遗传分析研究 | 第13-14页 |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研究 | 第14-19页 |
·植物数量遗传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的研究与发展 | 第17-19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豆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的概况与比较 | 第19-20页 |
·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豆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遗传分离分析原理与方法 | 第23-28页 |
·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的发展 | 第23-24页 |
·分离分析原理 | 第24-28页 |
·分离分析法中混合分布的一般理论 | 第24-25页 |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利用P1、P2、F1和 F2对小豆百粒重的遗传分离分析 | 第28-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亲本材料与杂交组配 | 第28页 |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不同籽粒大小杂交组合4 个家系群体百粒重分布 | 第29页 |
·百粒重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百粒重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 第31-33页 |
·遗传参数估计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利用P1、P2、F1、F2和F2:3五个世代对小豆百粒重的遗传分离分析 | 第36-40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P1、P2、F1、F2 和F2:3 群体百粒重性状次数分布 | 第37页 |
·百粒重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 | 第37-38页 |
·百粒重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 第38-39页 |
·遗传参数的估计与分析 | 第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小豆荚色、百粒重性状的RAPD 标记初探 | 第40-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供试材料 | 第40-41页 |
·样本DNA 的制备 | 第41页 |
·RAPD-PCR 程序设计 | 第41页 |
·电泳分析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F2 世代群体变异及BSA 池的建立 | 第41-42页 |
·籽粒大小及荚色基因相关的RAPD 分子标记筛选 | 第42-43页 |
·RAPD 分子标记在相关性状基因池单株中的验证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45-47页 |
·分析方法 | 第45页 |
·两类群体分析结果比较 | 第45页 |
·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45页 |
·小豆分子生物学研究对小豆研究的意义 | 第45-4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7-48页 |
附表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