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1.1 课题意义 | 第8页 |
1.2 自动对焦技术现状 | 第8-9页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第二章 自动对焦的原理和方法 | 第10-15页 |
2.1 自动对焦原理 | 第10-12页 |
2.2 自动对焦的基本方法 | 第12-15页 |
2.2.1 传统的对焦技术 | 第12页 |
2.2.2 视频信号分析法 | 第12-13页 |
2.2.3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对焦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三章 显微镜自动对焦系统硬件设计 | 第15-42页 |
3.1 显微镜原理 | 第15-17页 |
3.1.1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 第15页 |
3.1.2 显微镜的景深 | 第15-16页 |
3.1.3 显微镜的齐焦差 | 第16-17页 |
3.2 系统方案 | 第17页 |
3.3 CCD与视频信号 | 第17-22页 |
3.3.1 CCD成像器件 | 第17-18页 |
3.3.2 视频信号的形成 | 第18-19页 |
3.3.3 黑白全电视信号(视频信号) | 第19-21页 |
3.3.4 电视信号的频谱结构 | 第21-22页 |
3.4 模拟信号处理 | 第22-27页 |
3.4.1 信号滤波 | 第22-24页 |
3.4.2 信号放大 | 第24-25页 |
3.4.3 同步信号提取 | 第25-26页 |
3.4.4 信号积分 | 第26-27页 |
3.5 单片机控制与A/D采集 | 第27-33页 |
3.5.1 AT89S52单片机 | 第27-29页 |
3.5.2 A/D芯片与信号采集 | 第29-33页 |
3.6 执行机构 | 第33-39页 |
3.6.1 步进电机及其驱动 | 第33-39页 |
3.6.2 机械结构设计 | 第39页 |
3.7 人机接口 | 第39-40页 |
3.8 系统实物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显微镜自动对焦系统软件设计 | 第42-52页 |
4.1 对焦评价函数 | 第42-44页 |
4.1.1 评价函数的标准 | 第42页 |
4.1.2 基于频域的评价函数 | 第42-43页 |
4.1.3 滤波器设计 | 第43-44页 |
4.1.4 对焦区域选择 | 第44页 |
4.2 搜索算法 | 第44-46页 |
4.2.1 爬山法HCS(Hill-climbing search) | 第44-45页 |
4.2.2 Fibonacci搜索 | 第45页 |
4.2.3 函数逼近法 | 第45-46页 |
4.2.4 爬山算法的改进 | 第46页 |
4.3 单片机程序设计 | 第46-52页 |
4.3.1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第46-48页 |
4.3.2 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 第48-49页 |
4.3.3 搜索算法的实现 | 第49-51页 |
4.3.4 主程序流程图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实验和系统精度分析 | 第52-72页 |
5.1 系统实验 | 第52-70页 |
5.1.1 对焦曲线测试 | 第54-57页 |
5.1.2 滤波器通带选择 | 第57-62页 |
5.1.3 步长选择 | 第62-64页 |
5.1.4 搜索算法测试 | 第64-65页 |
5.1.5 执行机构空回测试与空回弥补 | 第65-66页 |
5.1.6 系统稳定性测试 | 第66-68页 |
5.1.7 系统对焦时间测试 | 第68-70页 |
5.2 系统精度与误差分析 | 第70-71页 |
5.3 几种可能导致对焦失败的情况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本文完成的工作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