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9页 |
第一章 “立美教育”提出的必然 | 第19-57页 |
一、 “立美教育”--美育认识发展升华的结果 | 第19-33页 |
(一) 美育:以“美”为内容的知识教育 | 第20-23页 |
(二) 美育:以“审美”、“美感”为培养目的的情感教育 | 第23-29页 |
(三) 美育:按美的规律培养人塑造人的立美教育 | 第29-33页 |
二、 “立美教育”--教育理论逻辑发展推进的必然 | 第33-39页 |
(一) 实现目的的教育是教育 | 第34页 |
(二) 遵循自然(身心发展)的教育是教育 | 第34-36页 |
(三) 尊重儿童权利的教育是教育 | 第36-37页 |
(四)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 第37-39页 |
三、 “立美教育”--素质教育发展的突破与超越 | 第39-57页 |
(一) 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素质教育的提出 | 第39-43页 |
(二) “立美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突破 | 第43-57页 |
第二章 “立美教育”的理论架构 | 第57-80页 |
一、 “立美教育”的内涵 | 第57-59页 |
二、 “立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59-74页 |
(一) 美学基础 | 第59-67页 |
(二) 文化学基础 | 第67-69页 |
(三) 心理学基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 第69-71页 |
(四) 系统科学基础 | 第71-74页 |
三、 “立美教育”模式的建构 | 第74-80页 |
(一) “审美”教育模式 | 第74-75页 |
(二) “立美教育”模式 | 第75-76页 |
(三) 教育美=艺术美×科学美 | 第76-77页 |
(四) “立美教育”模式的基本过程 | 第77-78页 |
(五) “立美”模式的包容性 | 第78-80页 |
第三章 学科教育活动的立美设计 | 第80-97页 |
一、 教学活动与审美活动的融合互渗 | 第80-85页 |
二、 学科教育活动的立美设计 | 第85-97页 |
(一) 知识转换生成与审美对象的重构 | 第85-89页 |
(二) 学科教育活动中的立美构成 | 第89-93页 |
(三) 立美教育课堂教学环节 | 第93-97页 |
第四章 学校德育工作的立美设计 | 第97-110页 |
一、 德育作品的立美追求与创造 | 第97-103页 |
(一) 德育作品美 | 第97-98页 |
(二) 德育作品美的存在 | 第98-101页 |
(三) 德育作品美创造与欣赏的统一 | 第101-103页 |
二、 德育活动形式的立美追求与创造 | 第103-110页 |
(一) 德育活动中介结构形式与立美创造 | 第103-107页 |
(二) 德育形式美的欣赏(美的效能) | 第107-110页 |
第五章 学校管理工作的立美设计 | 第110-123页 |
一、 对学校管理活动的审美分析 | 第110-112页 |
二、 学校管理审美化的特点 | 第112-113页 |
(一) 导向的崇高性 | 第112-113页 |
(二) 情理交融性 | 第113页 |
(三) 影响深远性 | 第113页 |
三、 学校管理活动中的立美构成 | 第113-116页 |
(一) 管理者的立美 | 第114页 |
(二) 被管理者的立美 | 第114-115页 |
(三) 管理媒介的立美 | 第115-116页 |
(四) 管理关系的立美 | 第116页 |
四、 立美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 第116-123页 |
(一) 以塑造完美的人为目的的制度管理 | 第116-119页 |
(二) 以提升人的境界为内涵的价值管理 | 第119-120页 |
(三) 以塑造人的个性为特征的人性管理 | 第120-122页 |
(四) 以实现人的主体性为使命的激励管理 | 第122-123页 |
第六章 教师职业的立美塑造 | 第123-153页 |
一、 观念、能力:教师职业立美的主观条件 | 第123-132页 |
(一) 教师职业立美的观念 | 第123-128页 |
(二) 教师职业立美的审美能力 | 第128-132页 |
二、 游戏、语言:教师职业立美的媒介 | 第132-138页 |
(一) 游戏精神:自由创造 | 第132-135页 |
(二) 语言工具:对话人生 | 第135-138页 |
三、 情境、心意、品悟:教师职业立美的路径 | 第138-146页 |
(一) 情境交融的和谐 | 第139-141页 |
(二) 心意相通的自由 | 第141-144页 |
(三) 品悟浑然的超拔 | 第144-146页 |
四、 艺术、风格、智慧:教师职业立美的境界 | 第146-153页 |
(一) 应目之境:教育艺术 | 第147-149页 |
(二) 会心之境:教育风格 | 第149-150页 |
(三) 畅神之境:教育智慧 | 第150-153页 |
第七章 校园文化的立美设计 | 第153-165页 |
一、 现代校园文化的审美功能 | 第154-156页 |
(一) 审美凝聚功能 | 第154-155页 |
(二) 审美协调功能 | 第155-156页 |
(三) 审美陶冶功能 | 第156页 |
二、 校园文化品位“立美”的尺度 | 第156-158页 |
(一) 考察学校校园文化结构是否完整,功能是否完备 | 第156-157页 |
(二) 考察学校的关系是否和谐 | 第157页 |
(三) 考察校园文化的特色是否鲜 | 第157-158页 |
三、 现代校园文化环境的立美构成 | 第158-165页 |
(一)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审美化 | 第159-160页 |
(二) 校园精神文化氛围的审美化 | 第160-165页 |
结论 | 第165-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9页 |
后记 | 第179-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