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孝伦理异化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7页 |
| 绪论 | 第7-10页 |
| (一) 概念界定与选题缘起 | 第7页 |
| (二)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 1.学术意义 | 第7-8页 |
| 2.现实意义 | 第8页 |
| (三) 学术史综述 | 第8-10页 |
| 一、 孝的起源与发展 | 第10-15页 |
| (一) 孝的起源 | 第10-11页 |
| (二) 先秦儒家的孝观念 | 第11-13页 |
| 1.孔子的孝观念 | 第12页 |
| 2.曾子的孝观念 | 第12-13页 |
| 3.孟子、荀子对儒家孝道观的继承与发展 | 第13页 |
| (三) 汉代孝观念的变异 | 第13-15页 |
| 二、 汉代孝伦理异化的表现形式 | 第15-25页 |
| (一) 孝伦理的政治化 | 第15-17页 |
| (二) 孝伦理的社会化 | 第17-20页 |
| 1.孝伦理的社会教育 | 第17-18页 |
| 2.孝伦理的学校教育 | 第18-20页 |
| (三) 孝伦理的强制化 | 第20-22页 |
| 1.将孝纳入官吏考核 | 第20-21页 |
| 2.援孝入律,严惩不孝 | 第21-22页 |
| (四) 孝伦理的神秘化 | 第22-24页 |
| (五) 孝伦理的泛化 | 第24-25页 |
| 三、 汉代孝伦理异化的原因 | 第25-31页 |
| (一) 政治因素 | 第25-27页 |
| 1.汉初伦理缺失的社会状况使孝教迫在眉睫 | 第25-26页 |
| 2.汉初解决王国问题的需要 | 第26页 |
| 3.前朝将孝伦理与政治相结合的事实为其提供了借鉴 | 第26-27页 |
| (二) 社会因素 | 第27-28页 |
| (三) 思想因素 | 第28-31页 |
| 1.先秦儒家孝道理论中的潜在因素 | 第28-29页 |
| 2.《孝经》为孝伦理异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 第29页 |
| 3.董仲舒的伦理思想对孝伦理异化的影响 | 第29-31页 |
| 四、 汉代孝伦理异化的影响 | 第31-36页 |
| (一) 积极影响 | 第31-32页 |
| 1.对汉代的积极影响 | 第31-32页 |
|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 第32页 |
| (二) 消极影响 | 第32-36页 |
| 1.对汉代的消极影响 | 第33-34页 |
| 2.对后世的消极影响 | 第34-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