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二次冷却区高效自动配水的设计与实现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7-8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7页 |
·本课题的意义 | 第7-8页 |
·方坯连铸工艺介绍 | 第8-13页 |
·以连铸为中心的炼钢新工艺 | 第8-9页 |
·方坯连铸的意义 | 第9页 |
·方坯连铸工艺流程简述 | 第9-11页 |
·方坯连铸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第11-13页 |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二次冷却区冷却方式的研究 | 第14-25页 |
·引言 | 第14页 |
·二次冷却对铸坯质量的影响 | 第14-15页 |
·连铸坯凝固过程传热的特点 | 第15页 |
·二次冷却区的铸坯凝固与传热 | 第15-19页 |
·二次冷却区表面热量传递方式 | 第16-17页 |
·二次冷却区传热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二次冷却管线布置的探讨 | 第19-20页 |
·二次冷却区管线布置现状及存在的弊端 | 第19-20页 |
·改进后的布线方式及效果 | 第20页 |
·二次冷却喷嘴的改进 | 第20-22页 |
·二次冷却喷嘴的结构及存在的弊端 | 第20-21页 |
·二次冷却水喷嘴结构的改进 | 第21-22页 |
·二次冷却系统一次设备改造前后效果效益的比较 | 第22-24页 |
·喷水量的实验 | 第22页 |
·铸坯表面质量和表面裂纹的统计跟踪 | 第22页 |
·改进后经济效益的统计跟踪 | 第22-24页 |
·本章结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二次冷却水控制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5-35页 |
·引言 | 第25页 |
·二次冷却区铸坯凝固速度 | 第25-26页 |
·分段冷却技术的提出 | 第26页 |
·现行冷却方式 | 第26页 |
·分段弱冷技术的应用 | 第26页 |
·二次冷却制度的原则 | 第26-27页 |
·二次冷却水量控制方法 | 第27-29页 |
·二次冷却配水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32页 |
·二次冷却配水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29-32页 |
·二次冷却区水量分配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DCS系统的硬件设计及编程 | 第35-52页 |
·引言 | 第35页 |
·DCS系统选型 | 第35-38页 |
·选型原则 | 第35页 |
·系统选型 | 第35-36页 |
·S9000e控制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36-37页 |
·S9000e控制器的主要特点 | 第37-38页 |
·控制系统总体构成 | 第38-40页 |
·系统硬件配置 | 第38-39页 |
·系统硬件结构 | 第39页 |
·模拟量输入模块接线 | 第39页 |
·模拟量输出模块接线 | 第39-40页 |
·控制器IP地址设置 | 第40-42页 |
·控制系统通电检测 | 第42-43页 |
·控制系统编程 | 第43-51页 |
·过程控制思想 | 第43-44页 |
·控制过程的实现 | 第44-45页 |
·控制系统编程 | 第45-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SCAN3000图形系统介绍及编程技巧 | 第52-62页 |
·引言 | 第52页 |
·SCAN3000图形系统及系统编程依据 | 第52-55页 |
·集成数据 | 第52-53页 |
·报警管理 | 第53页 |
·历史数据及趋势图 | 第53-54页 |
·报表及自由报表生成 | 第54页 |
·处方管理 | 第54页 |
·用户应用程序生成 | 第54-55页 |
·应用软件选项 | 第55页 |
·SCAN3000图形系统操作员界面生成 | 第55-56页 |
·应用SCAN3000图形系统实现生产监控 | 第56-61页 |
·生产工艺画面的生成及实时监控 | 第56-57页 |
·整体观察画面生成及实时监控 | 第57页 |
·生产准备界面的生成 | 第57页 |
·二次冷却水配水参数设定画面的生成 | 第57-59页 |
·二次冷却水配水调整界面的生成 | 第59页 |
·历史趋势图形界面的生成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