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8页 |
英文摘要 | 第18-2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2-35页 |
1 我国的水库渔业 | 第22-23页 |
2 水库渔业资源与环境的研究 | 第23-33页 |
·水库营养结构间的关系 | 第23-25页 |
·水库营养水平的评价 | 第25-28页 |
·能量及能量生态学 | 第28-33页 |
3 水库渔业的管理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水质的理化特性 | 第35-58页 |
1 道观河水库的描述 | 第36-37页 |
·地理位置与水库特性 | 第36-37页 |
·气候条件 | 第37页 |
·渔业状况 | 第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采站设置 | 第37页 |
·采样时间 | 第37页 |
·采样方法 | 第37-38页 |
·样品分析 | 第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54页 |
·水质的理化特性 | 第38-48页 |
·底泥的理化特性 | 第48-50页 |
·水库的N、P收支 | 第50-54页 |
4 讨论 | 第54-57页 |
·主要营养盐的变化特点 | 第54-55页 |
·水质主要理化特性的比较 | 第55页 |
·水库的N、P收支 | 第55页 |
·水质营养类型的评价 | 第55-56页 |
·渔业生产性能的评价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现存量 | 第58-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采样时间 | 第59-60页 |
·采站设置 | 第60页 |
·采样方法 | 第60页 |
·样品分析 | 第60页 |
·数据处理 | 第60-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2页 |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 第61页 |
·浮游植物的现存量 | 第61-67页 |
·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的组成 | 第67页 |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 | 第67-70页 |
·浮游植物Chl-a的含量 | 第70-72页 |
3 讨论 | 第72-74页 |
·水库浮游植物组成与现存量的变化 | 第72-73页 |
·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的变化 | 第73页 |
·多样性的变化 | 第73页 |
·水库浮游植物组成与现存量的比较 | 第73-74页 |
·水库的营养和环境评价 | 第74页 |
·浮游植物的控制与利用 | 第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现存量 | 第76-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采站设置 | 第77页 |
·采样时间 | 第77页 |
·采样方法 | 第77页 |
·样品分析 | 第77-78页 |
·计算公式 | 第7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8-87页 |
·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 | 第78-81页 |
·浮游动物的现存量 | 第81-84页 |
·浮游动物优势种群的变化 | 第84-85页 |
·浮游动物的多样性 | 第85页 |
·浮游动物现存量与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关系 | 第85-87页 |
3 讨论 | 第87-90页 |
·关于浮游动物密度转换为生物量的问题 | 第87页 |
·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与水库营养的评价 | 第87-89页 |
·水库浮游动物现存量的比较 | 第89页 |
·水库浮游动物的控制与利用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周丛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现存量 | 第91-108页 |
第一节 周丛藻类的群落结构和现存量 | 第92-10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4页 |
·采样工具 | 第92-93页 |
·采站设置 | 第93页 |
·挂样深度 | 第93页 |
·采样时间 | 第93页 |
·样品收集与处理 | 第93页 |
·数据分析 | 第93-9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0页 |
·周丛藻类的种类组成 | 第94-96页 |
·周丛藻类的生物量 | 第96-98页 |
·周丛藻类的Chl-a含量 | 第98-100页 |
3 讨论 | 第100-101页 |
·周丛藻类的采样方法 | 第100页 |
·周丛藻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00-101页 |
·周丛藻类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现存量的比较 | 第101页 |
第二节 周丛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 | 第101-10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3页 |
·采样工具 | 第101-102页 |
·采站设置 | 第102页 |
·挂样深度 | 第102页 |
·采样时间 | 第102页 |
·样品收集与处理 | 第102-10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5页 |
·周丛原生动物的种类组成 | 第103页 |
·种类组成的水平变化 | 第103-104页 |
·种类组成的垂直分布 | 第104页 |
·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 | 第104-105页 |
3 讨论 | 第105-107页 |
·周丛原生动物的采样方法 | 第105-106页 |
·周丛原生动物与浮游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 第106页 |
·周丛原生动物与水库水质评价 | 第106-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现存量 | 第108-12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1页 |
·采样点设置 | 第110页 |
·采样时间 | 第110页 |
·采样方法 | 第110-111页 |
·样品分析 | 第111页 |
·指数计算 | 第11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7页 |
·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 | 第111-113页 |
·大型底栖动物的现存量 | 第113-115页 |
·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15-117页 |
·大型底栖动物的几种多样性指数及生物指数 | 第117页 |
3 讨论 | 第117-119页 |
·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的比较 | 第117页 |
·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17-118页 |
·水库的营养评价 | 第118-119页 |
·大型底栖动物的控制与利用 | 第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七章 浮游细菌的数量 | 第120-1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2页 |
·采站设置 | 第122页 |
·采样时间 | 第122页 |
·水样采集 | 第122页 |
·计数方法 | 第1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2-125页 |
·浮游细菌的数量 | 第122-123页 |
·细菌数量与库水N、P浓度的关系 | 第123-124页 |
·细菌数量与浮游生物密度的关系 | 第124-125页 |
3 讨论 | 第125-126页 |
·细菌数量的比较 | 第125页 |
·细菌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25-126页 |
·基于水生细菌的生物调控 | 第126页 |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八章 两种经济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 第127-148页 |
第一节 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 Bleeker)的年龄和生长 | 第128-1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9-130页 |
·样品采集 | 第129页 |
·年龄鉴定 | 第129页 |
·生长测定 | 第129页 |
·主要计算公式 | 第129-130页 |
·年轮形成时间的确定 | 第1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0-135页 |
·样本的年龄组成及体长、体重分布 | 第130页 |
·鳞片上年轮的形成时间 | 第130-131页 |
·体长与鳞径的关系 | 第131页 |
·生长退算 | 第131-132页 |
·生长指标 | 第132页 |
·体长--体重关系 | 第132-133页 |
·肥满度系数 | 第133-134页 |
·生长方程 | 第134-135页 |
3 讨论 | 第135-137页 |
·几个水体细鳞鲴生长的比较 | 第135-136页 |
·道观河水库细鳞鲴的捕捞规格 | 第136-137页 |
第二节 青梢鲌(Erythroculter dabryi Bleeker)的年龄和生长 | 第137-1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7-145页 |
·鳞片的形态和轮纹特征 | 第137-138页 |
·年轮的形成时期 | 第138页 |
·体长与鳞径的关系 | 第138-139页 |
·样本的体长和年龄组成 | 第139-140页 |
·生长退算 | 第140页 |
·相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 | 第140-141页 |
·体长--体重关系 | 第141-142页 |
·肥满度系数 | 第142-144页 |
·生长方程 | 第144-145页 |
3 讨论 | 第145-146页 |
·青梢鲌鳞片轮纹特征的比较 | 第145-146页 |
·道观河水库青梢鲌的生态学管理 | 第146页 |
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九章 两种经济鱼类的生殖 | 第148-164页 |
第一节 细鳞鲴的生殖 | 第149-1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0页 |
·样品采集 | 第150页 |
·样品处理 | 第150页 |
·数据处理 | 第1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50-156页 |
·样本的性别组成 | 第150-151页 |
·最小性成熟个体 | 第151页 |
·成熟系数 | 第151-152页 |
·个体生殖力 | 第152-153页 |
·个体生殖力与体征指标间的关系 | 第153-155页 |
·个体生殖力与综合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155-156页 |
3 讨论 | 第156-157页 |
·个体生殖力与形态学指标的关系 | 第156页 |
·道观河水库细鳞鲴的资源保护与利用 | 第156-157页 |
第二节 青梢鲌的生殖 | 第157-1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57-162页 |
·用于生殖力测定的样本组成 | 第157页 |
·生殖力的分布 | 第157-159页 |
·个体生殖力与单一指标的关系 | 第159-161页 |
·个体生殖力与综合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161-162页 |
3 讨论 | 第162页 |
小结 | 第162-164页 |
第十章 主要经济鱼类的生化组成和能值 | 第164-1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5页 |
·实验材料 | 第165页 |
·生化组成测定方法 | 第165页 |
·能值计算 | 第1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5-176页 |
·细鳞鲴的生化组成和能值 | 第165-171页 |
·青梢鲌的生化组成和能值 | 第171-176页 |
·鲢、鳙、鲤、鲫的生化组成和能值 | 第176页 |
3 讨论 | 第176-178页 |
·道观河水库主要经济鱼类的生化组成和能值的比较 | 第176-177页 |
·生化组成和能值与年龄、体长、体重的关系 | 第177页 |
·能值和生化组成各成分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177-178页 |
小结 | 第178-179页 |
第十一章 水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第179-185页 |
1 水库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 第179-181页 |
·水库经济鱼类的组成 | 第179页 |
·主要饵料基础的能量含量 | 第179-180页 |
·能量的流动和合理利用 | 第180-181页 |
2 渔业环境保护的生态学对策 | 第181-182页 |
·生物操纵理论的悖用 | 第181页 |
·生态渔业的发展 | 第181-182页 |
3 水库休闲渔业的建设 | 第182-185页 |
·水库发展休闲渔业的益处 | 第182-183页 |
·道观河水库发展休闲渔业的资源优势 | 第183页 |
·水库休闲渔业建设的内容 | 第183-184页 |
·水库休闲渔业建设的管理 | 第184-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208页 |
致谢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