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0页 |
·配电监控系统的发展历史 | 第9-12页 |
·组态与监控组态软件 | 第12页 |
·监控组态软件在国内外的发展 | 第12-17页 |
·组态软件的发展 | 第13-16页 |
·国外监控软件介绍 | 第16-17页 |
·国内监控软件介绍 | 第17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硬件环境 | 第19页 |
·软件环境 | 第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配电监控组态软件结构分析及实现技术 | 第20-30页 |
·组态软件总体结构 | 第20-22页 |
·组态软件的工作阶段划分 | 第20-21页 |
·组态软件的成员构成划分 | 第21-22页 |
·组态软件的数据流 | 第22页 |
·配电监控系统的物理结构 | 第22-23页 |
·配电监控软件实现的基本功能 | 第23-25页 |
·关键技术 | 第25-28页 |
·面向对象技术 | 第25页 |
·控制技术 | 第25-26页 |
·图形技术 | 第26-27页 |
·数据库技术 | 第27页 |
·网络技术 | 第27-28页 |
·软件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图形组态的研究和实现 | 第30-50页 |
·VISUAL C++ 6.0文档/视图应用程序简介 | 第30-31页 |
·基于MFC的GDI编程简介 | 第31-32页 |
·基本概念 | 第32-33页 |
·软件功能与特点 | 第33-35页 |
·简述 | 第33-34页 |
·系统功能 | 第34-35页 |
·系统实现 | 第35-49页 |
·类结构 | 第35-39页 |
·图形的显示和存储 | 第39-42页 |
·图元属性设置 | 第42-44页 |
·图库 | 第44-46页 |
·共享内存 | 第46页 |
·实现立体感 | 第46-48页 |
·报表 | 第48-49页 |
·工具栏和菜单设计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系统参数组态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 第50-65页 |
·系统功能及设计 | 第50-51页 |
·模块功能介绍 | 第51-61页 |
·系统运行参数页 | 第52-53页 |
·通讯端口参数页 | 第53-55页 |
·保护单元参数页 | 第55-58页 |
·计算遥测遥信参数 | 第58-59页 |
·转发参数 | 第59-60页 |
·用户管理 | 第60-61页 |
·关键技术介绍 | 第61-63页 |
·实时数据库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通讯组态 | 第65-72页 |
·现场总线网络 | 第65-66页 |
·主站与子站通讯过程 | 第66-67页 |
·主站与子站通讯原理 | 第67-69页 |
·与底层模块的通讯 | 第69-70页 |
·主备机切换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应用实例分析 | 第72-75页 |
·实例解析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7章 组态软件与虚拟仪器 | 第75-79页 |
·虚拟仪器 | 第75-77页 |
·虚拟仪器的概念及其发展 | 第75-76页 |
·虚拟仪器的构成和特点 | 第76-77页 |
·虚拟仪器与组态软件的区别与联系 | 第77-78页 |
·虚拟仪器与组态软件的区别 | 第77页 |
·虚拟仪器与组态软件的联系 | 第77页 |
·虚拟仪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结束语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 第84-86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