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7页 |
一、 大学“两课”教育接受与接受障碍的概念 | 第7-12页 |
(一) 、 大学“两课”教育接受的内涵及主体接受的特征 | 第7-10页 |
(二) 、 大学“两课”教育接受障碍的含义 | 第10-12页 |
二、 大学“两课”教育主体接受障碍的原因分析 | 第12-30页 |
(一) 、 大学“两课”教育接受系统的结构 | 第12-15页 |
(二) 、 接受主体的“预存立场”特征对“两课”教育接受活动的影响 | 第15-18页 |
(三) 、 传导者的综合素质对“两课”教育接受活动的影响 | 第18-23页 |
(四) 、 接受客体的价值性对“两课”教育接受活动的影响 | 第23-24页 |
(五) 、 社会环境力场对“两课”教育接受活动的影响 | 第24-30页 |
三、 大学“两课”教育接受的优化 | 第30-35页 |
(一) 、 接受优化的概念 | 第30页 |
(二) 、 优化大学“两课”教育接受的建议和策略 | 第30-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37-38页 |
后记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