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紫外线损伤微生物机理及增强活性污泥降解特性应用研究

前言第1-40页
第一章 辐射目标菌群的研究第40-49页
   ·概述第40-41页
     ·活性污泥额外磷降解机理的发展第40页
     ·活性污泥额外磷降解条件的研究发展第40页
     ·聚磷菌群生理生化形态研究的发展第40-41页
   ·额外磷去除菌群形态学第41-47页
     ·不动杆菌科Acinetobacter不是额外磷去除过程中主要菌群的论述第41-42页
     ·优势磷聚菌群的种系发生研究发展第42-47页
   ·聚糖元菌群第47-49页
     ·聚糖元菌群与聚磷酸菌群代谢过程的对比第47页
     ·聚糖元菌群与聚磷菌群形态学上对比第47-48页
     ·小结第48-49页
第二章 紫外线影响微生物基础理论研究第49-54页
   ·紫外线对微生物影响的本质第49页
   ·光的波粒二象性第49-50页
   ·能量、电子轨道与键第50-51页
   ·电子轨道转换第51页
   ·分子的激发态和激发态衰竭以及Jablonski图第51-53页
   ·小结第53-54页
第三章 紫外线光敏化机理及其反应研究第54-61页
   ·紫外线的波谱第54页
   ·光敏化剂概述第54-56页
     ·光敏化剂第54-56页
       ·内源光敏化剂第54-55页
       ·外源光敏化剂第55-56页
   ·激发态分子之间的反应第56-59页
     ·光离解反应第56-57页
     ·光敏化反应第57页
     ·光氧自由基反应第57-59页
   ·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紫外线辐射对微生物的生理影响及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抵御第61-72页
   ·紫外线辐射对微生物的生理影响第61-64页
     ·紫外线对DNA的影响第61-62页
     ·紫外线抑制微生物的膜代谢过程第62-64页
   ·紫外线对微生物细胞的其他影响第64-65页
   ·紫外线对氮元素代谢过程的影响第65页
   ·小结第65-66页
   ·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抵御第66-72页
     ·微生修补紫外线辐射损伤的机理第66页
     ·光复活反应第66-67页
     ·酶切反应第67-68页
     ·SOS修补反应第68页
     ·复制后修补第68-69页
     ·微生物的生物化学抵御第69-70页
     ·物理适应第70-71页
     ·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紫外线增强活性污泥降解污染物作用效果的研究第72-88页
   ·COD去除率的增强效果实验第72-82页
     ·辐射实验方法与器材第72-77页
     ·紫外线增强COD去除率的实验第77-82页
   ·TP去除率增强效果实验第82-86页
     ·实验方法与器材第82-85页
     ·紫外线增强活性污泥去除TP的实验第85-86页
   ·小结第86-88页
     ·活性污泥的菌群驯化意义第86页
     ·紫外线适量辐射的增强作用第86-88页
第六章 紫外线增强作用机理探讨及假说第88-96页
   ·诱变的机理及其几率第88-91页
     ·紫外线增强作用的确认第88-89页
     ·诱变的机理第89-90页
     ·诱变的几率第90-91页
   ·紫外线辐射增强作用的新理论基础第91-93页
     ·生理结构的差异第91-92页
     ·生长特性差异第92页
     ·生长速度差异第92-93页
   ·新理论假说的内含第93页
   ·新理论解释形成的假说第93-96页
第七章 菌群分类学研究第96-105页
   ·菌群的纯种分离第96-97页
     ·菌属分离纯化的基础第96页
     ·条件第96页
     ·材料和器皿第96-97页
   ·优势菌种鉴定实验第97-103页
     ·微生物需氧性的测定第97-98页
     ·过氧化氢酶试验第98页
     ·氧化酶试验第98-99页
     ·甲基红试验(M.R.试验)第99-100页
     ·葡萄糖代谢类型测定第100-101页
     ·细胞内含物的染色第101-102页
     ·革兰氏染色第102-103页
   ·聚磷活性污泥中的优势菌属鉴定实验结果第103-105页
第八章 机理研究与假说论证第105-116页
   ·活性污泥驯化前后菌群的变化第105-107页
     ·活性污泥驯化耗氧生长曲线的测定第105-106页
     ·监测活性污泥的菌群个数的变化实验第106-107页
   ·TP降解实验中的菌群监测实验第107-108页
   ·静态实验数据分析第108-110页
     ·活性污泥干重浓度、总菌数浓度的变化第108-109页
     ·活性污泥种群的变化第109-110页
   ·操作过程中阶段去除率变化趋势与菌群变化的关系的动态分析第110-115页
   ·小结第115-116页
第九章 总结论第116-117页
   ·结论第116页
   ·展望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6页
附录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柑橘果实膳食纤维的研究
下一篇:mlo大麦与白粉病菌互作的分子细胞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