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 多糖的研究概述 | 第15页 |
2 螺旋藻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2.1 抗肿瘤活性 | 第16页 |
2.2 抗病毒活性 | 第16页 |
2.3 降血糖活性 | 第16-17页 |
2.4 抗衰老活性 | 第17页 |
2.5 抗辐射活性 | 第17页 |
2.6 其他活性 | 第17页 |
3 多糖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3.1 非藻类多糖生物合成的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3.2 藻类多糖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4 螺旋藻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4.1 自然分离与驯化技术 | 第21页 |
4.2 原生质球(spheroplasts)的制备与再生 | 第21-22页 |
4.3 基因工程育种 | 第22-23页 |
4.4 诱变育种 | 第23-25页 |
第一章 螺旋藻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第25-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1.1 材料 | 第25页 |
1.2 试剂 | 第25页 |
1.3 标准曲线制作 | 第25-26页 |
1.4 螺旋藻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2.1 测定条件的优化 | 第26-29页 |
2.1.1 测定波长的确定 | 第26-27页 |
2.1.2 浓硫酸比例及加入方式对测定的影响 | 第27-28页 |
2.1.3 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28-29页 |
2.1.4 反应与测定时间的确定 | 第29页 |
2.2 螺旋藻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不同基因型螺旋藻多糖合成特性比较及高产多糖出发品系的确立 | 第32-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1.1 材料 | 第32页 |
1.2 试验培养液的配制 | 第32页 |
1.3 培养条件与采收方法 | 第32-33页 |
1.4 生长量的测定 | 第33页 |
1.5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1.6 DNA分子量标样 | 第33页 |
1.7 DNA提取液的配制 | 第33页 |
1.8 TE缓冲液的配制 | 第33页 |
1.9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 第33页 |
1.10 螺旋藻总DNA提取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2.1 不同螺旋藻品系的多糖含量比较 | 第34-36页 |
2.2 营养因子对Sp-E和Sp-D生长速率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36-42页 |
2.2.1 营养因子对Sp-E和Sp-D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36-39页 |
2.2.2 营养因子对Sp-E和Sp-D产糖率的影响 | 第39-42页 |
3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高产多糖螺旋藻新品系的选育及其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44-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1.1 材料 | 第44页 |
1.2 培养液的配制 | 第44页 |
1.3 培养条件及生长速率的测定 | 第44页 |
1.4 诱变处理及突变体筛选 | 第44-45页 |
1.5 形态的观察 | 第45页 |
1.6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5-56页 |
2.1 高产多糖螺旋藻新品系的选育 | 第45-46页 |
2.2 Sp-E(HPS)与Sp-E的生长速率和产糖率比较 | 第46页 |
2.3 环境因子对Sp-E(HPS)生长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46-53页 |
2.3.1 温度对Sp-E(HPS)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2.3.2 光照强度对Sp-E(HPS)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47页 |
2.3.3 培养时间对Sp-E(HPS)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2.3.4 营养盐对Sp-E(HPS)生长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48-53页 |
2.3.4.1 Mg~(2+)浓度对Sp-E(HPS)生长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4.2 K~+浓度对Sp-E(HPS)生长和多糖合成的影响 | 第49页 |
2.3.4.3 NO_3~-浓度对Sp-E(HPS)生长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2.3.4.4 SO_4~(2-)浓度对Sp-E(HPS)生长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2.3.4.5 HCO_3~-浓度对Sp-E(HPS)生长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2.4 Sp-E(HPS)和Sp-E中遗传因子对多糖合成的贡献率比较 | 第53-54页 |
2.5 Sp-E(HPS)高产多糖优化培养模式的建立 | 第54-56页 |
第四章 Sp-E(HPS)的分子鉴定及其高产多糖相关蛋白的初步研究 | 第56-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1.1 材料 | 第56页 |
1.1.1 藻种 | 第56页 |
1.1.2 蛋白电泳所用生化试剂 | 第56页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6页 |
1.2 方法 | 第56-59页 |
1.2.1 Tris-HCl蛋白质提取液的配制 | 第56页 |
1.2.2 SDS样品缓冲液液配制 | 第56-57页 |
1.2.3 丙酮一次沉淀提取法 | 第57页 |
1.2.4 丙酮分级沉淀提取法 | 第57页 |
1.2.5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57页 |
1.2.6 有关试剂配制 | 第57-58页 |
1.2.7 凝胶制备 | 第58-59页 |
1.2.8 点样及电泳 | 第59页 |
1.2.9 固定 | 第59页 |
1.2.10 染色和脱色 | 第59页 |
1.2.11 凝胶成像 | 第59页 |
1.2.12 蛋白质分子量计算 | 第5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9-63页 |
2.1 Sp-E和Sp-E(HPS)蛋白质水平的分子鉴定 | 第59-62页 |
2.2 环境因子Sp-E(HPS)多糖合成的蛋白质水平调控研究 | 第62-6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