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Summary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晚奥陶世晚期扬子海盆的古地理格局和典型剖面研究 | 第12-19页 |
| ·晚奥陶世晚期扬子海盆的古地理格局 | 第12-13页 |
| ·典型剖面介绍 | 第13-19页 |
| 第二章 生物地层学研究 | 第19-29页 |
| ·笔石动物群 | 第19-25页 |
| ·放射虫动物群 | 第25-26页 |
| ·放射虫的处理及其丰度统计 | 第25页 |
| ·晚奥陶世晚期扬子海盆的放射虫与海平面变化 | 第25-26页 |
| ·腕足类 | 第26-27页 |
| ·其它生物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化学地层学研究 | 第29-45页 |
| ·扬子海盆晚奥陶世晚期至志留纪初的稀土元素分布 | 第29-32页 |
|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 第32-43页 |
| ·奥陶/志留系界线附近C、O和S稳定同位素分布 | 第43-45页 |
| ·碳同位素分布 | 第43-44页 |
| ·氧和硫同位素分布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层序地层的研究 | 第45-48页 |
| ·晚奥陶世晚期至志留纪初期层序地层特征 | 第45-46页 |
| ·奥陶/志留系之交海退/海侵事件的全球对比及初始海泛面的地层学意义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晚奥陶世晚期至志留纪初海平面升降 | 第48-55页 |
| ·晚奥陶世晚期至志留纪初海平面变化旋回 | 第48-50页 |
| ·晚奥陶世晚期至志留纪初期古气候变化探讨 | 第50-51页 |
| ·晚奥陶世晚期扬子海盆中部古水深的探讨 | 第51-53页 |
| ·晚奥陶世晚期至志留纪初期扬子海盆海平面变化旋回及其幅度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奥陶/志留系界线的划分与对比 | 第55-66页 |
| ·国际地层指南的理论基础及所遇到的挑战 | 第55-56页 |
| ·地史转折期地质事件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 | 第56-59页 |
| ·人为界线与自然界线等时性的评价 | 第59-60页 |
| ·奥陶纪末南极冰盖活动模式与N.persculptus带底界是否具有穿时性的探讨 | 第60-63页 |
| ·奥陶/志留系界线的划分 | 第63-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 图版说明 | 第76-79页 |
| 附表 | 第79-91页 |
| 图版 | 第91-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