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4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1.1 蹦床运动训练的实践要求加强蹦床技术训练理论研究 | 第8页 |
1.1.2 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2.1 蹦床运动训练指导思想的研究 | 第9-10页 |
1.2.2 蹦床运动训练负荷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3 蹦床技术训练水平的比较研究 | 第11-12页 |
1.2.4 蹦床训练中保护与帮助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5 蹦床训练手段的研究 | 第13页 |
1.2.6 蹦床训练课的研究 | 第13页 |
1.2.7 我国蹦床运动训练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 第13-14页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妇 | 第14-1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4页 |
2.2.2 调查法 | 第14-15页 |
2.2.2.1 问卷调查法 | 第14页 |
2.2.2.2 专家访谈法 | 第14-15页 |
2.2.3 观察测量法 | 第15页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15页 |
2.2.5 比较法 | 第15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5-45页 |
3.1 国内外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比较分析 | 第15-21页 |
3.1.1 动作难度的比较分析 | 第16-18页 |
3.1.2 动作高度的比较分析 | 第18-19页 |
3.1.3 动作准确性的比较分析 | 第19-21页 |
3.2 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现状 | 第21-36页 |
3.2.1 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的依据 | 第21-23页 |
3.2.1.1 我国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的指导思想 | 第21-22页 |
3.2.1.2 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3.2.2 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内容现状 | 第23-27页 |
3.2.2.1 蹦床专项基本技能训练的现状 | 第23-25页 |
3.2.2.2 蹦床基本技术训练的现状 | 第25-26页 |
3.2.2.3 蹦床高难动作训练的现状 | 第26-27页 |
3.2.3 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的方法 | 第27-28页 |
3.2.3.1 采用达标递进的练习方法,重视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 | 第27页 |
3.2.3.2 充分利用间歇时间进行表象训练,提高训练效率 | 第27-28页 |
3.2.3.3 适时应用比赛法,激发运动员训练热情 | 第28页 |
3.2.3.4 以实战为出发点,频繁使用模拟训练法 | 第28页 |
3.2.4 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计划的制定及其调整 | 第28-30页 |
3.2.5 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反馈评价 | 第30-31页 |
3.2.6 国内高水平女子蹦床队技术训练课特征 | 第31-36页 |
3.2.6.1 技术训练课课计划的特征 | 第32-33页 |
3.2.6.2 技术训练课结构构成特征 | 第33页 |
3.2.6.3 技术训练课内容安排特征 | 第33-34页 |
3.2.6.4 训练课负荷安排的特征 | 第34-36页 |
3.3 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对策 | 第36-45页 |
3.3.1 技术训练应把“以质量为前提,适时发展难度”作为指导思想 | 第36-39页 |
3.3.1.1 蹦床技术训练以质量为前提的依据 | 第36-38页 |
3.3.1.2 蹦床技术训练中适时发展难度的依据 | 第38-39页 |
3.3.2 探寻蹦床运动自身的技术训练的规律,尽快建立蹦床运动技术训练理论 | 第39-40页 |
3.3.3 加强教练员的培养,提高我国高水平女子蹦床队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 第40-42页 |
3.3.4 加强网性和动作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提高运动员专项基本技能的整体水平 | 第42页 |
3.3.5 加强运动员基本技术训练,为发展难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打好基础 | 第42-43页 |
3.3.6 依靠发展单个动作难度和增加高难动作选用数量来提高成套动作难度值 | 第43-44页 |
3.3.7 注重组合动作训练,提高连接能力:强化成套动作训练,提高成套连接成功率 | 第44页 |
3.3.8 加强身体素质训练,预防运动员局部运动损伤 | 第44-45页 |
4 结论 | 第45-46页 |
5 建议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