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构建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第一章 构建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13-22页 |
一、 一般哲学 | 第13-15页 |
(一) 类哲学 | 第13-14页 |
(二) 世界观 | 第14-15页 |
二、 东方哲学 | 第15-18页 |
(一) 道家学说 | 第15-16页 |
(二) 儒家思想 | 第16-17页 |
(三) 佛教教义 | 第17-18页 |
三、 生态伦理学 | 第18-19页 |
(一) 自然界拥有“生态价值” | 第18页 |
(二) 自然界拥有“自然权力” | 第18页 |
(三) 生物的利益应得到尊重 | 第18-19页 |
四、 创新理论 | 第19-20页 |
(一)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19-20页 |
(二) 制度创新 | 第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观念创新体系构建 | 第22-35页 |
一、 发展观的演变轨迹及反思 | 第22-25页 |
(一) 西方经济学中的传统发展观 | 第22-23页 |
(二) 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23-25页 |
二、 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第25-27页 |
(一) 以人为中心 | 第26-27页 |
(二) 人地共同进化 | 第27页 |
三、 可持续发展观念创新体系构建 | 第27-33页 |
(一) 尊重自然独立价值的自然观 | 第27-28页 |
(二)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 第28-29页 |
(三) 道德扩展的生态伦理观 | 第29-30页 |
(四) 突现整体长远的公平观 | 第30-31页 |
(五) 系统辩证的资源观 | 第31-32页 |
(六) 生态化的科学技术观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体系构建 | 第35-53页 |
一、 制度内在动机分析 | 第35-36页 |
二、 传统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36-38页 |
(一) 经济制度 | 第36-37页 |
(二) 综合决策制度 | 第37页 |
(三) 法律保障制度 | 第37-38页 |
(四) 公众参与制度 | 第38页 |
三、 区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 第38-43页 |
(一) 区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战场 | 第38-39页 |
(二) 区域管理的因素识别 | 第39-41页 |
(三) 区域管理内容 | 第41-43页 |
四、 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体系构建 | 第43-51页 |
(一) 产权安排制度 | 第43-44页 |
(二) 经济激励制度 | 第44-46页 |
(三) 综合决策制度 | 第46-47页 |
(四) 法律保障制度 | 第47-48页 |
(五) 行政体制度改革 | 第48页 |
(六) 产业管理 | 第48-49页 |
(七) 城市管理 | 第49-50页 |
(八) 文化动力与公众参与体系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 第53-64页 |
一、 传统技术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53-54页 |
(一) 负面效应 | 第53-54页 |
(二) 正面效应 | 第54页 |
二、 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与可持续性增加的内涵 | 第54-55页 |
(一) 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 | 第54-55页 |
(二) 可持续性增加 | 第55页 |
三、 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主体分析 | 第55-57页 |
(一) 企业:确立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 | 第56页 |
(二) 消费者:适度消费 | 第56-57页 |
四、 可持续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 第57-62页 |
(一) 可持续技术催化体系 | 第57-59页 |
(二) 可持续技术转让与推广体系 | 第59-60页 |
(三) 可持续技术创新应用体系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整合 | 第64-68页 |
一、 各个创新体系内部要素的整合 | 第64-67页 |
(一) 可持续发展观念创新体系整合 | 第64-65页 |
(二) 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体系整合 | 第65-66页 |
(三) 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体系整合 | 第66-67页 |
二、 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的整合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 已经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