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纺织工业、染整工业论文--针织论文--各类针织物论文

大豆纤维性能与导湿快干功能针织物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第一章 概述第14-26页
 第一节 国外蛋白质纤维研究情况第14-15页
 第二节 国际上蛋白质纤维发展趋势第15页
 第三节 国内蛋白质纤维研究情况第15-16页
 第四节 国内外服装和织物舒适功能性研究情况第16-24页
   ·热量传递研究第18页
   ·湿(液态、气态)传递研究第18-20页
   ·试验研究第20页
   ·热湿传递综合建模分析研究第20-21页
   ·单层结构第21页
   ·双层结构第21-23页
   ·多层结构第23-24页
   ·H和T结构第24页
 第五节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目的第24-26页
   ·大豆纤维舒适功能性研究第24页
   ·织物功能模型研究第24-26页
第二章 大豆纤维性能测试与评价第26-33页
 第一节 大豆纤维物理性能测试与评价第26-27页
 第二节 大豆纤维化学性能测试与评价第27-30页
 第三节 大豆纤维综合鉴别第30-32页
   ·显微镜观察法第30页
   ·燃烧法第30-31页
   ·溶解法第31页
   ·药品着色法第31-32页
   ·红外光谱吸收法第32页
   ·密度法第32页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织物液态水传导测试方法研究第33-39页
   ·垂直芯细法第33-34页
   ·垂直吸水法第34-35页
   ·滴液法第35-37页
   ·保水率法第37-38页
 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大豆纤维针织物舒适功能指标测试与评价第39-53页
 第一节 大豆纤维针织物导湿透汽性测试与评价第39-43页
   ·导湿性第39-42页
     ·纱线试验第40页
     ·织物试验第40-41页
     ·指标综合第41-42页
   ·透汽性第42-43页
     ·湿阻第42-43页
     ·透汽量第43页
     ·湿阻计算第43页
 第二节 大豆纤维针织物保暖性测试与评价第43-46页
   ·保暖性第43-44页
   ·测量原理第44-45页
     ·热阻第44页
     ·导热系数第44-45页
     ·保暖率第45页
   ·试验第45-46页
     ·试样物理指标第45页
     ·保暖性试验第45-46页
   ·指标综合与结论第46页
 第三节 大豆纤维针织物摩擦、弯曲和悬垂性能测试与评价第46-51页
   ·织物试样和参数第46-47页
   ·摩擦性能试验第47-48页
     ·测试仪器和试验结果第47-48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48页
   ·弯曲性能试验第48-50页
     ·弯曲长度第49页
     ·弯曲刚度第49页
     ·抗弯弹性模量第49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49-50页
   ·悬垂性能试验第50-51页
     ·测试仪器及试验结果第50-51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51页
 第四节 大豆纤维针织物起毛、起球测试与评价第51-52页
 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织物差动毛细效应模型及应用研究第53-76页
 第一节 织物差动毛细效应模型研究第53-60页
   ·织物差动毛细效应模型第53-54页
   ·附加压力差第54-57页
   ·毛细运输的流量第57-58页
   ·毛细运输的线速度第58页
   ·试验第58-60页
 第二节 织物差动毛细效应模型优化研究第60-64页
 第三节 形成差动毛细效应的条件研究第64-68页
   ·针织物里外层纤维直径与差动毛细效应第64页
   ·针织物里外层纱线捻度与差动毛细效应第64-66页
   ·针织物里外层密度与差动毛细效应第66-67页
   ·针织物里外层纱线直径与差动毛细效应第67页
   ·针织物里外层纱线伸长量与差动毛细效应第67页
   ·针织物里外层纤维截面形状与差动毛细效应第67-68页
 第四节 差动毛细效应织物和非差动毛细效应织物导湿性比较第68-71页
   ·非差动毛细效应针织物第68-69页
     ·针织物参数第68-69页
     ·导湿性测试第69页
   ·差动毛细效应针织物第69-70页
     ·针织物参数第69-70页
     ·导湿性测试第70页
   ·分析与结论第70-71页
 第五节 高导湿纤维、织物、无纺布和薄膜模型研究第71-75页
   ·导湿纤维模型第71-72页
   ·导湿织物模型第72页
   ·导湿织物设计第72-75页
     ·导湿添纱织物设计第72-73页
     ·导湿变化罗纹织物设计第73页
     ·导湿变化棉毛织物设计第73页
     ·导湿毛圈织物设计第73-74页
     ·导湿衬垫织物设计第74-75页
   ·结论第75页
 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纱线和针织物导湿结构模型和应用研究第76-84页
 第一节 纱线和针织物导湿结构模型研究第76-81页
   ·纱线湿传导结构模型第76-80页
     ·纱中毛细管的当量半径第76页
     ·纱中毛细管根数和纤维根数第76-77页
     ·纱中毛细管长度第77页
     ·纱中毛细管液态水运输的流量第77页
     ·纱中毛细管液态水运输的线速度第77-78页
     ·一根纱中毛细管液态水运输的总流量第78-80页
   ·针织物线圈湿传导结构模型第80-81页
 第二节 针织物湿传导结构模型在差动毛细效应针织物设计中的应第81-83页
 小结第83-84页
第七章 高导湿纱线模型及应用研究第84-90页
   ·高导湿纱线模型第84页
   ·附加压力差第84-85页
   ·毛细运输的流量第85-86页
   ·试验第86-88页
     ·高导湿纱线和织物工艺参数第86-87页
     ·湿点测试试验第87-88页
     ·导湿性测试试验第88页
 小结第88-90页
第八章 织物保水性研究第90-95页
   ·织物结构模型第90页
   ·织物里层毛细运输的流量第90-91页
   ·织物外层毛细管中的储水量第91-93页
   ·织物外层液态水不会倒流到织物里层的条件第93页
   ·织物的保水率第93-94页
 小结第94-95页
第九章 功能针织物开发第95-109页
 第一节 舒适功能针织物开发第95-100页
   ·羊毛盖大豆纤维针织物第95-96页
   ·蚕丝盖大豆纤维针织物第96页
   ·合纤盖合纤针织物第96-97页
   ·大豆纤维加氨纶或弹力锦纶针织物第97页
   ·大豆纤维股线盖大豆纤维单纱针织物第97-98页
   ·大豆纤维盖合纤针织物第98页
   ·合纤盖合纤及大豆纤维针织物第98-99页
   ·合纤盖合纤加灯芯点针织物第99-100页
 第二节 保健功能针织物开发第100-103页
   ·防紫外线涤纶盖大豆纤维针织物第100页
   ·大豆纤维盖远红外丙纶针织物第100-101页
   ·大豆纤维盖负氧离子涤纶针织物第101-103页
     ·恒久的空气负离子发生功能第101-102页
     ·较强的远红外发射功能第102-103页
     ·优良的抗菌杀菌功能第103页
 第三节 功能针织物测试与评价第103-108页
   ·试样准备第103页
   ·导湿性测试第103页
   ·透汽性测试第103页
   ·保暖性测试第103-104页
   ·数据处理第104-105页
     ·导湿综合指标计算第104-105页
     ·当量透汽量计算第105页
     ·单位厚度保暖率第105页
   ·分析与结论第105-108页
     ·导湿性第105-107页
     ·透汽性第107页
     ·保暖性第107-108页
 小结第108-109页
第十章 总结第109-113页
   ·论文结论第109-111页
   ·创新点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7页
附录一 主要符号说明第117-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发表和宣读论文情况第122-124页
感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PS在集装箱轮胎吊上的应用基础研究
下一篇:论中国人保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