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4页 |
1.1 AMOCO工艺及废料产生机理简述 | 第8-9页 |
1.2 PTA生产中各种残渣的组成 | 第9-11页 |
1.3 文献上关于废渣回收的报道情况 | 第11-12页 |
1.4 我们实验室的前期工作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固体在液体中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 第14-16页 |
2.3 固液相平衡分子热力学模型 | 第16-23页 |
2.3.1 活度系数的求取 | 第16-17页 |
2.3.2 UNIQUAC方程 | 第17-19页 |
2.3.3 UNIFAC模型 | 第19-23页 |
2.4 三元相图简介 | 第23-24页 |
2.4.1 三元相图的等边三角形表示法 | 第23-24页 |
2.4.2 三元相图中的连线规则 | 第24页 |
2.4.3 杠杆规则 | 第24页 |
2.5 小结 | 第24-25页 |
3. 苯羧酸溶解度的测定 | 第25-37页 |
3.1 合成法测定溶解度 | 第25-28页 |
3.1.1 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3.1.2 实验过程和方法 | 第26-27页 |
3.1.3 装置和方法可靠性检验 | 第27-28页 |
3.2 平衡法测定溶解度 | 第28-31页 |
3.2.1 实验装置 | 第28-29页 |
3.2.2 实验过程和方法 | 第29页 |
3.2.3 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3.2.4 方法可靠性检验 | 第30-31页 |
3.3 溶解度测定结果 | 第31-34页 |
3.4 实验误差相关因素控制 | 第34-35页 |
3.5 小结 | 第35-37页 |
4. 利用UNIFAC模型预测溶解度 | 第37-43页 |
4.1 基团划分方法 | 第37-38页 |
4.2 基团表面积参数、体积参数和表互作用参数的回归 | 第38-40页 |
4.3 UNIFAC模型的检验 | 第40-42页 |
4.5 小结 | 第42-43页 |
5. PTA废料中有机酸的分离回收 | 第43-53页 |
5.1 用溶剂萃取实现PTA废料的分离 | 第43-50页 |
5.1.1 氧化残渣中混合苯羧酸的分离原理 | 第43-50页 |
5.1.1.1 用氯仿作溶剂分离单元和二元苯羧酸 | 第43-44页 |
5.1.1.2 自苯甲酸和对甲基苯甲酸混合物中提纯苯甲酸 | 第44-50页 |
5.1.2 精制母固残渣和水池废料中对苯二甲酸的回收 | 第50页 |
5.2 PTA残渣中有机物分离工艺及实验结果 | 第50-52页 |
5.2.1 氧化残渣中有机物的分离及苯甲酸的回收 | 第50-51页 |
5.2.2 精制母固残渣和水池废料回收 | 第51-52页 |
5.3 小结 | 第52-53页 |
6. 以回收所得对苯二甲酸制聚酯 | 第53-63页 |
6.1 绪论 | 第53-54页 |
6.1.1 聚酯简介 | 第53页 |
6.1.2 聚酯合成的工艺路线 | 第53-54页 |
6.2 PTA法制备PET的原理 | 第54-57页 |
6.2.1 PTA和EG直接缩聚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反应 | 第54-57页 |
6.2.2 影响缩聚反应速度的因素 | 第57页 |
6.3 PET制备实验 | 第57-63页 |
6.3.1 实验原料 | 第57-58页 |
6.3.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58-60页 |
6.3.2.1 齐聚物的制备 | 第58-59页 |
6.3.2.2 PET缩聚反应实验 | 第59-60页 |
6.3.3 实验数据 | 第60-61页 |
6.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1-63页 |
7.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78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