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

玉米抗弯孢叶斑病的生化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前言第7-13页
材料和方法第13-16页
 1. 育苗、接种及取样第13页
 2. 测定方法第13-16页
  2.1 叶片提取液对弯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第13页
  2.2 病菌侵染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第13-15页
   2.2.1 PAL酶活性测定第13-14页
   2.2.2 POD酶活性测定第14页
   2.2.3 同工酶电泳分析第14-15页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分析第14页
    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第14-15页
    过氧化氢同工酶电泳分析第15页
   2.2.4 弯孢叶斑病病菌菌丝体同工酶电泳分析第15页
  2.3 总酚的测定第15-16页
结果与分析第16-23页
 1. 叶片提取液对弯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第16页
 2. 酚类物质在抗、感品种叶片内的含量变化第16-18页
 3. 病菌侵染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第18-19页
  3.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第18-19页
  3.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第19页
 4. 不同抗、感品种的同工酶电泳分析第19-23页
  4.1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第19-20页
  4.2 酯酶同工酶的变化第20-21页
  4.3 过氧化氢酶同工酶的变化第21页
  4.4 病菌菌丝体三种酶的同工酶分析第21-23页
   4.4.1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第21-22页
   4.4.2 酯酶同工酶第22页
   4.4.3 过氧化氢酶同工酶第22-23页
结论与讨论第23-28页
 1. 玉米幼苗叶片中可能含有抑菌物质第23页
 2. 酚类物质在玉米品种抗弯孢叶斑病中起着一定作用第23-24页
 3. 寄主防御酶系与品种抗性的关系第24-28页
  3.1 玉米与弯孢菌相互作用下的PAL、POD酶活性变化第24-25页
  3.2 同工酶谱的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第25-28页
致谢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35页
英文摘要第35-37页
附图第37-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分算子积的自伴性
下一篇:运动防肥减肥的分子机制研究--急性有氧运动对骨骼肌UCP_3mRNA表达水平的时相性影响及其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