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陈冯现象的科学传播学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 问题的提出:发人深省的“陈冯现象”第8-12页
第一章 解释陈冯现象的关键视角:科学传播学第12-25页
   ·传播学概念浅释第12-15页
     ·传播与传播学第12-13页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第13-14页
     ·传播与宣传的语义分析第14-15页
   ·科学传播概念界定第15-19页
     ·科学传播的概念第16-17页
     ·科学传播的内容第17-18页
     ·科学传播与科学宣传第18-19页
   ·科学传播的结构要素第19-22页
     ·科学家与科学共同体--科学传播的信源主体与内容主线第19-20页
     ·科学管理者--科学传播的取向主导第20-21页
     ·传媒--公众领域科学传播的信源主体和过程主体第21页
     ·公众--对象主动第21-22页
     ·语境--时代主流第22页
   ·科学传播的运行途径第22-25页
     ·专业传播第22-23页
     ·专业评判第23页
     ·科学教育第23页
     ·科学哲学研究及其成果传播第23-24页
     ·大众传播第24-25页
第二章 陈冯现象的科学传播学解释(一):纯粹数学家陈景润何以最为公众知晓第25-41页
   ·独特的科研风格第25-26页
   ·(1+2)的完成与发表第26-28页
   ·(1+2)的初期评价及传播第28-30页
     ·国内同行的反应第28-29页
     ·国外同行的评价第29页
     ·国内传媒的表态第29-30页
   ·(1+2)的大众传播第30-34页
     ·徐迟与《哥德巴赫猜想》第30-32页
     ·社会功效第32-34页
   ·宣传中的陈景润第34-38页
     ·“科学青年”与“小白旗”第34-35页
     ·“专政对象”、“文革成果”与人大代表第35-37页
     ·“科学的象征”、“民族的英雄”第37-38页
   ·小结:对宣传陈景润的总体评述第38-41页
第三章 陈冯现象的科学传播学解释(二):应用数学大师冯康何以不为公众所知第41-58页
   ·不可多得的科研特质第41-45页
     ·宽广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第41-42页
     ·高起点、重基础的研究风格第42-43页
     ·“分整为零,裁弯取直,以简驭难,化难于易”的创新途径第43页
     ·“一专多能”、“将帅一体”的出色才华第43-45页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神追求第45页
   ·杰出的突破性创新成果第45-48页
     ·创始有限元方法第46页
     ·提出自然边界归化及自然边界元方法第46-47页
     ·创立基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第47-48页
   ·有效的专业传播与迟来的公正评价第48-52页
     ·专业传播第48-50页
     ·专业评价第50-52页
   ·曲折坎坷的人生际遇第52-56页
     ·称号、职务第52-54页
     ·二次撤评第54-55页
     ·公众不知第55-56页
   ·小结:冯康个案在科学传播中的价值和意义第56-58页
第四章 陈冯现象的科学传播学启示:偏差与控制第58-71页
   ·价值判断的分歧与消除第58-62页
     ·科学共同体的价值判断分歧与弥合第59-60页
     ·科学管理层价值判断的偏差与纠正第60-61页
     ·传媒价值判断的局限与控制第61-62页
   ·意见领袖的权威误导与纠偏第62-64页
     ·科学共同体的意见领袖第62-63页
     ·科学管理层的意见领袖第63页
     ·传媒领域的意见领袖第63-64页
     ·大众领域的意见领袖第64页
   ·组织、群体界限沟通者的缺位与配备第64-65页
   ·科学传播中公共领域的缺失与弥补第65-67页
     ·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第66页
     ·我国科学传播中公共领域的缺失与弥补第66-67页
   ·科学家个体差异的影响与改善第67-71页
     ·不同的研究领域第68页
     ·相异的个性风格第68-70页
     ·典型的先入为主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私营软件企业的竞争战略研究
下一篇:积极的渐进式道路: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