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引言 | 第1-7页 |
一、 假释适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功能 | 第7-17页 |
(一) 假释的性质和价值取向 | 第7-10页 |
1. 假释的性质 | 第7-9页 |
2. 假释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9-10页 |
(二) 假释适用的理论基础 | 第10-14页 |
1. 行刑教育化理论 | 第10-11页 |
2. 行刑个别化理论 | 第11-12页 |
3. 刑罚经济原则 | 第12-13页 |
4. 行刑社会化理论 | 第13-14页 |
(三) 假释适用的实践功能 | 第14-17页 |
1. 激扬和鼓舞功能 | 第14-15页 |
2. 刑罚调控功能 | 第15页 |
3. 复归社会功能 | 第15-16页 |
4. 降低行刑成本功能 | 第16-17页 |
二、 假释制度比较研究 | 第17-22页 |
(一) 假释适用条件的比较 | 第17-19页 |
(二) 假释观护制度的比较 | 第19-21页 |
(三) 假释撤销条件的比较 | 第21-22页 |
三、 我国假释的适用 | 第22-36页 |
(一) 假释的适用条件 | 第22-31页 |
1. 假释的对象条件 | 第22-26页 |
2. 假释的刑期条件 | 第26-28页 |
3. 假释的实质条件 | 第28-31页 |
(二) 假释的适用程序 | 第31-34页 |
1. 假释的宣告程序 | 第31-32页 |
2. 假释的监督考察 | 第32-34页 |
(三) 假释的撤销 | 第34-36页 |
1. 假释的撤销条件 | 第34-35页 |
2. 假释的撤销程序 | 第35-36页 |
四、 我国假释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 第36-47页 |
(一) 我国假释制度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 第36-39页 |
1. 主要问题 | 第36-37页 |
2. 成因分析 | 第37-39页 |
(二) 我国假释制度的完善 | 第39-47页 |
1. 摒弃传统重刑倾向,树立行刑经济理念 | 第39-40页 |
2. 提高假释的适用力度 | 第40-42页 |
3. 改革假释的运作机制 | 第42-44页 |
4. 强化假释的观护监督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