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11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双电子复合的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1.2 电子—离子碰撞 | 第13-14页 |
1.3 双电子复合的应用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应用背景和内容 | 第15-17页 |
2 双电子复合理论 | 第17-48页 |
2.1 双电子复合的物理图像 | 第17页 |
2.2 电子-离子碰撞理论 | 第17-28页 |
2.2.1 反应通道 | 第19-24页 |
2.2.2 散射振辐的截面 | 第24-28页 |
2.3 自电离和辐射跃迁几率的计算 | 第28-35页 |
2.3.1 自电离几率 | 第29-30页 |
2.3.2 辐射跃迁几率 | 第30-31页 |
2.3.3 状态波函数 | 第31-35页 |
2.4 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 | 第35-38页 |
2.5 角动量耦合方式 | 第38-42页 |
2.5.1 LS耦合 | 第39-40页 |
2.5.2 jj耦合与IC耦合 | 第40-41页 |
2.5.3 jk耦合 | 第41-42页 |
2.6 组态相互作用 | 第42页 |
2.7 标度性质 | 第42-45页 |
2.7.1 Z标度 | 第43-45页 |
2.7.2 n标度 | 第45页 |
2.7.3 l标度 | 第45页 |
2.8 其它因素对DR过程的影响 | 第45-48页 |
2.8.1 级联效应 | 第45-46页 |
2.8.2 外场影响 | 第46页 |
2.8.3 离子密度和光子温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3 计算方法及组态选择 | 第48-53页 |
3.1 计算方法概述 | 第48页 |
3.2 组态的选择 | 第48-53页 |
4 Mg、Al类氦类锂双电子复合计算和讨论 | 第53-87页 |
4.1 Mg、Al类氦类锂总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 | 第53-55页 |
4.2 不同Rydberg电子组态的总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 | 第55-67页 |
4.3 态-态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 | 第67-76页 |
4.4 Mg、Al类氦类锂自电离态特征 | 第76-87页 |
4.4.1 自电离能级 | 第76-79页 |
4.4.2 自发跃迁振子强度 | 第79-81页 |
4.4.3 自电离几率 | 第81-83页 |
4.4.4 双电子复合伴线光谱 | 第83-87页 |
5 Mg、Al类氢双电子复合计算和讨论 | 第87-111页 |
5.1 Mg、Al类氢总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 | 第87-90页 |
5.2 不同Rydberg电子组态的总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 | 第90-98页 |
5.3 态—态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 | 第98-103页 |
5.4 Mg、Al类氢自电离态特征 | 第103-111页 |
5.4.1 自电离能级 | 第103-105页 |
5.4.2 辐射跃迁振子强度 | 第105-106页 |
5.4.3 自电离几率 | 第106-108页 |
5.4.4 双电子复合伴线光谱 | 第108-111页 |
6 结论 | 第111-113页 |
附表 | 第11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发表论文目录 | 第139-140页 |
后记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