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26页 |
1.1 损伤识别研究的工程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传统工业领域中损伤识别问题 | 第10-11页 |
1.1.2 损伤识别应用的新领域—智能化结构 | 第11-12页 |
1.1.3 现有损伤检测方法及其局限性 | 第12-13页 |
1.2 损伤识别问题的理论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2.1 反问题的定义与分类 | 第13-14页 |
1.2.2 损伤识别问题的理论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3 损伤识别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22页 |
1.3.1 利用振动测试信息进行结构损伤识别 | 第17-20页 |
1.3.2 利用静态测试信息进行结构损伤识别 | 第20-21页 |
1.3.3 综合利用动态与静态测试信息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1-22页 |
1.3.4 三维体内裂纹的识别 | 第22页 |
1.4 结构损伤识别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22-24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24-25页 |
1.6 与本文研究工作相关的基金支持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利用模态测试数据进行结构损伤识别 | 第26-48页 |
2.1 概述 | 第26-27页 |
2.2 识别原理 | 第27-36页 |
2.2.1 损伤位置识别 | 第27-33页 |
2.2.2 损伤程度识别 | 第33-36页 |
2.3 算法验证 | 第36-46页 |
2.3.1 平面析架结构数值算例 | 第36-43页 |
2.3.2 两端固支梁的实验验证 | 第43-46页 |
2.4 本章工作小结 | 第46-48页 |
2.4.1 损伤位置识别算法小结 | 第46-47页 |
2.4.2 损伤程序识别算法小结 | 第47页 |
2.4.3 新算法的创新点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利用柔度矩阵进行结构损伤识别 | 第48-67页 |
3.1 概述 | 第48-49页 |
3.1.1 柔度矩阵识别算法的特点 | 第48页 |
3.1.2 本章的主要工作 | 第48-49页 |
3.2 识别原理 | 第49-52页 |
3.3 算法验证 | 第52-65页 |
3.3.1 平面桁架结构数值算例 | 第52-59页 |
3.3.2 梁结构数值算例 | 第59-64页 |
3.3.3 实验验证 | 第64-65页 |
3.4 本章工作小结 | 第65-67页 |
3.4.1 识别算法小结 | 第65-66页 |
3.4.2 新算法的创新点 | 第66-67页 |
第四章 静态响应结合频率测试数据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67-91页 |
4.1 概述 | 第67-69页 |
4.1.1 两类静态参数识别方法对比 | 第67-68页 |
4.1.2 本章的主要工作 | 第68-69页 |
4.2 识别原理 | 第69-75页 |
4.2.1 损伤位置识别 | 第69-72页 |
4.2.2 损伤程度识别 | 第72-75页 |
4.3 算法验证 | 第75-89页 |
4.3.1 平面桁架结构数值模型 | 第75-79页 |
4.3.2 两端固支梁的实验验证 | 第79-89页 |
4.4 本章工作小结 | 第89-91页 |
4.4.1 损伤位置识别小结 | 第89-90页 |
4.4.2 损伤程度识别小结 | 第90页 |
4.4.3 新算法的创新点 | 第90-91页 |
第五章 两端固支梁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91-102页 |
5.1 实验情况概述 | 第92-95页 |
5.1.1 实验装置 | 第92-93页 |
5.1.2 测试设备 | 第93-95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95-101页 |
5.2.1 模态测试结果 | 第95-97页 |
5.2.2 模态实验结果分析 | 第97-99页 |
5.2.3 静载测试结果 | 第99-101页 |
5.2.4 静载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1页 |
5.3 本章工作小结 | 第101-102页 |
全文总结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