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凸轮机构运动副接触刚度分析及动态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接触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2-13页 |
·运动副间隙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3-16页 |
·阶段运动模型 | 第14-15页 |
·连续接触模型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共轭凸轮接触刚度分析 | 第17-29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经典HERTZ接触理论 | 第18-21页 |
·Hertz接触问题 | 第18-19页 |
·接触外形及压力分布 | 第19页 |
·弹性变形量 | 第19-21页 |
·接触刚度 | 第21页 |
·PERSSON接触理论 | 第21-22页 |
·Persson接触问题 | 第21页 |
·接触外形及应力 | 第21-22页 |
·弹性变形量 | 第22页 |
·接触刚度 | 第22页 |
·弹性基础模型 | 第22-25页 |
·Winkler弹性基础模型 | 第23页 |
·改进弹性基础模型 | 第23-24页 |
·接触应力 | 第24-25页 |
·弹性变形量 | 第25页 |
·接触刚度 | 第25页 |
·计算实例及结果分析 | 第25-28页 |
·计算实例 | 第25-28页 |
·分析结果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运动副间隙模型分析 | 第29-44页 |
·引言 | 第29页 |
·间隙转动副模型 | 第29-32页 |
·无质轻杆模型 | 第30页 |
·弹簧阻尼模型 | 第30-31页 |
·碰撞铰模型 | 第31-32页 |
·间隙转动副的接触力分析 | 第32-38页 |
·法向力F_N分析 | 第33-35页 |
·切向力F_T分析 | 第35-36页 |
·间隙转动副接触力分析 | 第36-38页 |
·凸轮接触副模型 | 第38-42页 |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 | 第38-40页 |
·接触副接触力学模型 | 第40页 |
·接触副刚度和阻尼 | 第40-41页 |
·接触副接触力学模型的简化 | 第41-42页 |
·间隙凸轮副的接触力分析 | 第42-43页 |
·法向力F_N分析 | 第42-43页 |
·切向力F_T分析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尺寸公差对共轭凸轮间隙的影响 | 第44-52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摆动从动件位移方程的建立 | 第45-46页 |
·建立坐标系 | 第45页 |
·建立主凸轮从动件位移方程 | 第45-46页 |
·建立回凸轮从动件位移方程 | 第46页 |
·转角间隙计算 | 第46页 |
·转角误差的计算 | 第46-47页 |
·影响因子计算分析 | 第47-49页 |
·影响因子计算 | 第47-48页 |
·影响因子分析 | 第48-49页 |
·计算实例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共轭凸轮机构动力学仿真及动态特性研究 | 第52-71页 |
·引言 | 第52页 |
·机械系统仿真软件ADAMS | 第52-56页 |
·Adams软件简介 | 第52-53页 |
·Adams对碰撞的描述 | 第53-56页 |
·含间隙运动副的共轭凸轮机构仿真分析 | 第56-65页 |
·仿真模型及物理参数 | 第56-60页 |
·间隙的处理 | 第60-61页 |
·非线性刚度的确定 | 第61-63页 |
·阻尼参数的确定 | 第63页 |
·穿刺深度的确定 | 第63-64页 |
·摩擦系数的确定 | 第64-65页 |
·含间隙运动副的共轭凸轮机构的动态特性分析 | 第65-69页 |
·考虑非线性变刚度的共轭凸轮动力学特性 | 第66-68页 |
·考虑机构间隙的共轭凸轮动力学特性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全文总结 | 第71-72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专利证书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