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长株潭段底泥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重金属及重金属污染 | 第16-20页 |
·重金属污染的特征 | 第16页 |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第16页 |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存在形态及化学行为 | 第16-20页 |
·河流重金属污染及其危害 | 第20-24页 |
·河流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 第20-21页 |
·我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现状 | 第21-22页 |
·湘江长株潭段污染现状 | 第22-23页 |
·河流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第23-24页 |
·土壤重金属分析的处理方法 | 第24-27页 |
·土壤样品重金属分析的前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重金属污染的评估方法 | 第27-28页 |
·地积累指数法 | 第27页 |
·沉积物质量基准法 | 第27页 |
·Hakanson 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 第27-28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8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意义以及目标 | 第28-30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9页 |
·本文研究的目标 | 第29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9-3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湘江长株潭概况 | 第30页 |
·采样点的布设与样品的采集 | 第30-31页 |
·采样点布设 | 第30-31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3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1页 |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 第31页 |
·样品的处理及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底泥沉积物样品的消解方法 | 第31-32页 |
·沉积物样品形态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pH、土壤水分及土壤烧失量的测定 | 第33页 |
·样品测定 | 第33页 |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第3章 长株潭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形态特征 | 第34-61页 |
·样品pH 值和有机质含量 | 第34页 |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 第34-39页 |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沿程分布 | 第34-37页 |
·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39-61页 |
·Cr 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39-41页 |
·Mn 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41-44页 |
·Ni 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44-47页 |
·Cu 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47-50页 |
·Zn 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50-53页 |
·Pb 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53-56页 |
·Cd 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56-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效应评价 | 第61-73页 |
·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61页 |
·地积累指数法评价 | 第61-63页 |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 第63-68页 |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基础条件 | 第64页 |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的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本研究中各类参数的确定 | 第65页 |
·重金属毒性系数 | 第65页 |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 | 第65-68页 |
·沉积物质量基准法 | 第68-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湘江长株潭段水质重金属污染状况 | 第73-76页 |
第6章 重金属污染对流域的生态影响及修复 | 第76-86页 |
·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76页 |
·实验目的 | 第76页 |
·实验方案 | 第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6-78页 |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76-78页 |
·样品理化性质分析 | 第7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3页 |
·土壤样测定结果 | 第78-81页 |
·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的检测结果 | 第81-82页 |
·三种重金属的耐受性植物 | 第82-83页 |
·讨论 | 第83-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