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工质喷雾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液体火箭发动机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0-13页 |
| ·喷雾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喷注系统 | 第13-17页 |
| ·雾化机理 | 第17-18页 |
| ·雾化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 2 液体喷雾特性测量试验装置及原理 | 第20-33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实验装置 | 第20-21页 |
| ·粒子动态分析仪PDA系统的组成 | 第21-26页 |
| ·发射光路系统 | 第22页 |
| ·接受光路系统 | 第22-24页 |
| ·信号处理系统 | 第24-25页 |
| ·全自动三维位移系统 | 第25页 |
| ·BSA运用软件 | 第25-26页 |
| ·粒子动态分析仪PDA的测试技术 | 第26-31页 |
| ·PDA系统的光学原理 | 第26-28页 |
| ·颗粒直径和速度的测量原理 | 第28-31页 |
| ·两个探测器PDA系统的2π函数局限 | 第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3 液体模拟工质喷雾特性实验研究 | 第33-52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单喷孔圆柱形射流雾化特性研究 | 第33-35页 |
| ·轴向分布 | 第33-34页 |
| ·径向分布 | 第34-35页 |
| ·喷射压力对圆柱形射流雾化性能的影响 | 第35-39页 |
| ·喷孔直径0.23mm的圆柱形射流 | 第35-38页 |
| ·喷孔直径0.52mm的圆柱形射流 | 第38-39页 |
| ·喷孔直径大小对雾化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 ·轴向分布 | 第39-40页 |
| ·径向分布 | 第40-41页 |
| ·两股圆柱形对撞射流的雾化特性研究 | 第41-45页 |
| ·两股圆柱形对撞射流雾化特性 | 第41-43页 |
| ·喷射压力对两股圆柱形对撞射流雾化特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 ·单股射流与双股对撞射流雾化性能的比较 | 第45-51页 |
| ·喷射压力1.8MPa时两种射流雾化性能的比较 | 第45-48页 |
| ·喷射压力3.0MPa时两种射流雾化性能的比较 | 第48-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4 圆柱形射流两维雾化模型及数值模拟 | 第52-81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物理模型 | 第52页 |
| ·数学模型 | 第52-58页 |
| ·气相控制方程 | 第52-55页 |
| ·液相控制方程 | 第55-58页 |
| ·初边界条件 | 第58页 |
| ·雾化模型 | 第58-64页 |
| ·概述 | 第58-59页 |
| ·喷嘴内部流型的确定及其参数 | 第59-62页 |
| ·喷嘴外部雾化参数 | 第62-64页 |
| ·液滴碰撞模型 | 第64-66页 |
| ·概述 | 第64-65页 |
| ·碰撞概率 | 第65-66页 |
| ·喷雾液滴破碎模型 | 第66-71页 |
| ·TAB模型 | 第66-70页 |
| ·波动破碎模型 | 第70-71页 |
| ·动态曳力模型 | 第71-72页 |
| ·离散相模型的求解过程 | 第72-77页 |
| ·概述 | 第72-73页 |
| ·控制数值积分算法的参数 | 第73-75页 |
| ·颗粒轨道计算 | 第75-77页 |
| ·离散相的并行计算 | 第77页 |
| ·数值模拟结果与喷雾实验结果的对比 | 第77-80页 |
| ·圆柱形射流喷雾场特征参数的分布特性 | 第78-79页 |
|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5 小尺度模拟燃烧室喷雾特性的数值模拟 | 第81-86页 |
| ·引言 | 第81页 |
| ·密度分布 | 第81-82页 |
| ·温度分布 | 第82-83页 |
| ·压力分布 | 第83-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6 结束语 | 第86-88页 |
| ·工作总结 | 第86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