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监管法制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外资银行监管概述 | 第13-22页 |
第一节 外资银行及银行监管概念 | 第13-17页 |
一、外资银行 | 第13页 |
二、外资银行的组织形式 | 第13-17页 |
第二节 外资银行监管及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巴塞尔委员会的有效监管核心原则 | 第18-22页 |
一、风险管理 | 第18-20页 |
二、监管 | 第20-22页 |
三、新资本协议 | 第22页 |
第二章 外资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第一节 社会利益论 | 第22-24页 |
一、自然垄断 | 第23页 |
二、外部效应 | 第23页 |
三、信息不对称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经济学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一、市场失灵论 | 第24页 |
二、捕获理论 | 第24-25页 |
三、公共选择理论 | 第25页 |
第三节 金融行业理论 | 第25-26页 |
一、金融不稳定假说 | 第25-26页 |
二、银行挤提模型 | 第26页 |
三、信息不对称学说 | 第26页 |
四、金融产品的内在波动性理论 | 第26页 |
第四节 法律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外资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 | 第28-40页 |
第一节 准入监管制度 | 第28-31页 |
一、美国 | 第28-30页 |
二、英国 | 第30页 |
三、日本 | 第30-31页 |
四、香港 | 第31页 |
第二节 运营监管制度 | 第31-35页 |
一、美国 | 第31-33页 |
二、英国 | 第33-34页 |
三、日本 | 第34-35页 |
四、香港 | 第35页 |
第三节 退出监管制度 | 第35-38页 |
一、美国 | 第36-37页 |
二、英国 | 第37页 |
三、日本 | 第37-38页 |
四、香港 | 第38页 |
第四节 监管架构的国际比较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我国外资银行监管实践分析 | 第40-48页 |
第一节 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制发展历史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制的现状及分析 | 第42-46页 |
一、《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 | 第42-44页 |
二、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律特点 | 第44-46页 |
第三节 现行立法的不足分析 | 第46-48页 |
一、投资主体 | 第46-47页 |
二、合资银行的界定 | 第47页 |
三、股权变更 | 第47-48页 |
四、保留外汇批发业务分行 | 第48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外资银行法律体系 | 第48-52页 |
第一节 加强立法规范法律体系 | 第48-50页 |
一、加强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 | 第49页 |
二、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 第49页 |
三、填补市场退出监管空白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改进监管方式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加强国际合作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