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 1 我国水稻概况 | 第12-13页 |
| 2 我国水稻田除草剂登记情况 | 第13-20页 |
| ·登记的除草剂有效成分单(混)剂比例分析 | 第13-14页 |
| ·登记的除草剂有效成分及其防除对象分析 | 第14-17页 |
| ·登记的除草剂有效成分化学结构分类分析 | 第17-19页 |
| ·登记的除草剂剂型分析 | 第19页 |
| ·目前稻田常用除草剂概况 | 第19-20页 |
| 3 氰氟草酯和醚磺隆简介 | 第20-22页 |
| ·氰氟草酯 | 第20-21页 |
| ·醚磺隆 | 第21-22页 |
| ·氰氟草酯与醚磺隆复配情况 | 第22页 |
| 4 我国农药剂型发展概况 | 第22-23页 |
| 5 水分散粒剂 | 第23-28页 |
| ·水分散粒剂及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 ·水分散粒剂的加工技术 | 第24-28页 |
| 引言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重庆地区水稻田杂草调查 | 第30-38页 |
| 1 田间调查 | 第30-31页 |
| ·调查地点 | 第30页 |
| ·调查方法 | 第30页 |
| ·量化参数 | 第30-31页 |
| 2 调查结果 | 第31-36页 |
| ·杂草种类 | 第31-32页 |
| ·杂草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 | 第32-36页 |
| 3 分析与讨论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氰氟草酯与醚磺隆复配的最佳配比测定 | 第38-42页 |
| 1 材料 | 第38页 |
| ·试验药剂 | 第38页 |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 2 方法 | 第38-39页 |
| ·材料准备 | 第38-39页 |
| ·最佳配比测定 | 第39页 |
| ·安全性测定 | 第3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 ·最佳配比测定结果 | 第39-40页 |
| ·安全性试验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 4 本章结论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35%氰氟草酯·醚磺隆水分散粒剂的研制 | 第42-56页 |
| 1 材料 | 第42-44页 |
| ·试验药剂 | 第42-43页 |
| ·仪器设备 | 第43-44页 |
| 2 方法 | 第44-45页 |
| ·助剂的筛选方法 | 第44-45页 |
| ·配方优化 | 第4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 ·助剂的筛选结果 | 第45-49页 |
| ·制剂配方的优化 | 第49-51页 |
| ·造粒孔径与崩解时间的关系 | 第51-52页 |
| ·不同稀释倍数对悬浮率的影响 | 第52页 |
| ·不同水的硬度对悬浮率和崩解时间的影响 | 第52-53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3-56页 |
| ·助剂搭配以及加工操作影响颗粒的硬度大小 | 第53页 |
| ·干燥受热不均造成颗粒烘干后颜色不均一 | 第53页 |
| ·载体的选择对制剂悬浮率影响很大 | 第53页 |
| ·筛选润湿分散剂是WG助剂筛选的关键 | 第53-54页 |
| ·造粒前加水量影响制剂的外观与性能 | 第54页 |
| ·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影响制剂的性能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35%氰氟草酯·醚磺隆水分散粒剂的质量检测 | 第56-66页 |
| 1 材料 | 第56页 |
| ·供试药剂 | 第56页 |
| ·仪器设备 | 第56页 |
| 2 检测方法 | 第56-59页 |
| ·润湿性的测定 | 第56页 |
| ·悬浮率的测定 | 第56-57页 |
| ·分散性的测定 | 第57页 |
| ·崩解性的测定 | 第57页 |
| ·粒度的测定 | 第57页 |
| ·细度的测定 | 第57页 |
| ·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57页 |
| ·35%氰氟草酯·醚磺隆WG的分析方法 | 第57-59页 |
| ·热贮稳定性试验 | 第5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 ·润湿性的测定 | 第59页 |
| ·悬浮率的测定 | 第59页 |
| ·分散性的测定 | 第59-60页 |
| ·崩解性的测定 | 第60页 |
| ·粒度的测定 | 第60页 |
| ·细度的测定 | 第60页 |
| ·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60页 |
| ·35%氰氟草酯·醚磺隆WG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 | 第60-64页 |
| ·热贮稳定性试验测定结果 | 第64-65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35%氰氟草酯·醚磺隆水分散粒剂防除水稻田杂草的田间药效试验 | 第66-72页 |
| 1 试验条件及设计 | 第66-67页 |
| ·试验地点 | 第66页 |
| ·试验作物 | 第66页 |
| ·防除对象的选择 | 第66页 |
| ·供试药剂及安排 | 第66-67页 |
| ·施药器械及方法 | 第67页 |
| ·气象资料 | 第67页 |
| ·田间管理资料 | 第67页 |
| 2 调查与药效计算方法 | 第67-68页 |
| ·调查方法 | 第67页 |
| ·药效计算方法 | 第67-68页 |
| ·对水稻的药害观察 | 第6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8-71页 |
| ·杂草调查结果 | 第68页 |
| ·防效统计结果 | 第68-70页 |
| ·水稻安全性调查结果 | 第70-71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71-72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成果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