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13页 |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干预措施 | 第13-14页 |
·干预时间和地点 | 第13页 |
·干预过程 | 第13-14页 |
·过程和效果评价 | 第14页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14页 |
·调查问卷及相关指标测量 | 第14页 |
·资料整理、录入和统计分析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结果 | 第15-27页 |
·基线资料 | 第15-19页 |
·人群资料 | 第15-16页 |
·既往接受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情况 | 第16-17页 |
·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情况 | 第17-18页 |
·性行为情况 | 第18-19页 |
·绩效调查 | 第19-25页 |
·人群资料比较 | 第19页 |
·健康教育干预前后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情况比较 | 第19-23页 |
·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性行为情况比较 | 第23页 |
·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参与和评价情况 | 第23-25页 |
·访谈获得的定性研究结果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27-32页 |
·人群特点和既往接受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情况 | 第27页 |
·健康教育干预对建筑工人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 | 第27-28页 |
·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的评价 | 第28-29页 |
·在建筑工人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体会和建议 | 第29-31页 |
·建立保障机制 | 第29-30页 |
·注重工作方法 | 第30-31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后续性研究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综述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研究现状 | 第37-54页 |
1. 艾滋病流行形势 | 第37-40页 |
·全球和亚洲艾滋病流行形势 | 第37-39页 |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 | 第39-40页 |
·流行历史与现状 | 第39页 |
·流行特点 | 第39-40页 |
2.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理论 | 第40-42页 |
·定义 | 第40页 |
·工作原理及特点 | 第40页 |
·理论基础 | 第40-41页 |
·行为基本理论 | 第40-41页 |
·传播基本理论 | 第41页 |
·教育基本理论 | 第41页 |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 第41-42页 |
3. 健康教育理论在预防艾滋病中的实践 | 第42-51页 |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策略和方法 | 第42-45页 |
·宣传教育 | 第42页 |
·外展服务 | 第42页 |
·同伴教育 | 第42-43页 |
·提倡安全性行为,推广10096安全套使用 | 第43页 |
·推广美沙酮维持治疗和清洁针具交换 | 第43-44页 |
·提倡规范的性病诊疗和咨询 | 第44页 |
·提倡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ling and testing,VCT) | 第44页 |
·推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 | 第44-45页 |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目标人群 | 第45-51页 |
·一般人群 | 第45-46页 |
·重点人群 | 第46-48页 |
·高危人群 | 第48-51页 |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评价 | 第51页 |
4.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51-54页 |
·针对不同人群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最佳实践模式尚未形成 | 第51-52页 |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研究略显不足 | 第52-54页 |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加强 | 第52页 |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的科学指标体系尚待建立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