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精神病学论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论文

阿尔茨海默病的放射性诊断药物[11C]6-OH-BTA-1标记及其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中显像方法的建立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前言第14-19页
 参考文献第17-19页
第一部分 脑β-淀粉样蛋白的PET显像药物[~(11)C]6-OH-BTA-1的化学前体6-OH-BTA-0和质控用标准品6-OH-BTA-1的合成第19-34页
 一、材料与方法第20-24页
  (一) 试剂和仪器第20-21页
  (二) 6-OH-BTA-0和6-OH-BTA-1的共同化学前体6-MOMO-BTA-0合成过程第21-23页
  (三) 化学前体6-OH-BTA-0和质控用标准品6-OH-BTA-1的合成过程第23-24页
  (四) 6-OH-BTA-0和6-OH-BTA-1高效液相条件的摸索第24页
 二、结果第24-32页
  (一) 6-OH-BTA-0和6-OH-BTA-1的共同化学前体6-MOMO-BTA-0合成过程中的鉴定第24-25页
  (二) 化学前体6-OH-BTA-0和质控用标准品6-OH-BTA-1的鉴定第25-31页
  (三) 6-OH-BTA-0和6-OH-BTA-1高效液相条件的摸索第31-32页
 三、讨论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4页
第二部分 PET显像药物[~(11)C]6-OH-BTA-1的放射性标记方法第34-50页
 一、材料与方法第34-40页
  (一) 试剂和仪器第34-35页
  (二) ~(11)C-三氟甲基磺酰甲烷(~(11)C-Triflate-CH_3)制备第35-36页
  (三) "反应瓶"法和"loop环"法同位素标记自制6-OH-BTA-0的比较第36-37页
  (四) "loop环"法比较自制品和进口的6-OH-BTA-0同位素标记效果第37-38页
  (五) 6-OH-BTA-0溶于不同的溶剂使用"loop环"法进行同位素标记效果第38-40页
 二、结果第40-44页
  (一) "反应瓶"法和"loop环"法同位素标记6-OH-BTA-0的比较结果第40-41页
  (二) "loop环"法比较自制品和进口的6-OH-BTA-0同位素标记效果第41-42页
  (三) 6-OH-BTA-0溶于不同的溶剂使用"loop环"法进行同位素标记效果第42-44页
 三、讨论第44-48页
  (一) 采用~(11)C进行放射性标记第44页
  (二) "反应瓶"法和"loop环"法同位素标记6-OH-BTA-0的比较第44-45页
  (三) "loop环"法比较自制品和进口的6-OH-BTA-0同位素标记效果第45-46页
  (四) 6-OH-BTA-0溶于不同的溶剂使用"loop环"法进行同位素标记效果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第三部分 [~(11)C]6-OH-BTA-1进入人体实验的临床前准备第50-76页
 一、材料与方法第50-57页
  (一) 试剂和仪器第50-51页
  (二) 动物第51页
  (三) [~(11)C]6-OH-BTA-1的质控标准建立第51-52页
  (四) [~(11)C]6-OH-BTA-1的小鼠毒性试验第52-54页
  (五) [~(11)C]6-OH-BTA-1在正常大鼠体内的分布第54页
  (六) [~(11)C]6-OH-BTA-1在转基因痴呆小鼠和正常老龄小鼠PET显像及体内放射性活性分布的比较第54-55页
  (七) 正常猕猴体内[~(11)C]6-OH-BTA-1 PET显像第55页
  (八) Aβ在猕猴脑内的[~(11)C]6-OH-BTA-1 PET显像第55-57页
 二、结果第57-71页
  (一) [~(11)C]6-OH-BTA-1的质控标准第57页
  (二) [~(11)C]6-OH-BTA-1的小鼠毒性试验第57-59页
  (三) [~(11)C]6-OH-BTA-1在正常大鼠体内的分布第59-65页
  (四) [~(11)C]6-OH-BTA-1在转基因痴呆小鼠和正常老龄小鼠PET显像及体内放射性活性分布的比较第65-68页
  (五) 正常猕猴体内[~(11)C]6-OH-BTA-1 PET显像第68-69页
  (六) Aβ在猕猴脑内的[~(11)C]6-OH-BTA-1 PET显像第69-71页
 三、讨论第71-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全文总结第76-79页
β-淀粉样蛋白PET显像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综述)第79-88页
发表文章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神经生长抑制因子结构、性质和功能关系的研究以及淀粉样多肽神经毒性机理的研究
下一篇:CD52及其可溶性形式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