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 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集群品牌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三) 产业集群与集群品牌相互关系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三、 文章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 文章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 论文创新点 | 第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产业集群和集群品牌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6-26页 |
一、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一)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经济特征 | 第16-17页 |
(二)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 第17-18页 |
(三)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 第18-19页 |
(四) 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 第19-20页 |
二、 集群品牌的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一) 集群品牌的概念和特征 | 第20-21页 |
(二) 集群品牌的形成机制和发展阶段 | 第21页 |
(三) 集群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分析 | 第21-22页 |
(四) 集群品牌的三大优势 | 第22-23页 |
三、 集群品牌与产业集群相互关系的理论 | 第23-26页 |
(一) 产业集群对集群品牌的影响 | 第23-24页 |
(二) 集群品牌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辽宁省产业集群和集群品牌的现状和问题 | 第26-36页 |
一、 辽宁省经济发展历程 | 第26页 |
二、 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26-29页 |
(一) 全国产业集群生态分布 | 第26-27页 |
(二) 辽宁省产业集群地理分布 | 第27-28页 |
(三) 辽宁省产业集群行业分布 | 第28页 |
(四) 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阶段 | 第28-29页 |
三、 辽宁省集群品牌发展状况 | 第29-32页 |
(一) 全国各省集群品牌与品牌生态分布 | 第29-31页 |
(二) 辽宁省集群品牌和品牌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四、 辽宁省集群品牌建设和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中的问题 | 第32-36页 |
(一) 缺乏集群品牌的整体战略规划 | 第32-33页 |
(二) 集群网络不成熟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 第33页 |
(三) 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着产业集群升级 | 第33-34页 |
(四) 缺乏技术创新和人才难以形成自主品牌 | 第34页 |
(五) 集群品牌意识淡薄 | 第34页 |
(六) 社会化服务系统有待完善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辽宁集群品牌建设和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耦合战略 | 第36-54页 |
一、 集群品牌与产业集群竞争力耦合战略的内涵 | 第36-37页 |
二、 集群品牌与产业集群竞争力耦合模型设计 | 第37-45页 |
(一) 功效函数 | 第37-38页 |
(二) 耦合度函数 | 第38-39页 |
(三) 耦合度指标体系 | 第39-42页 |
(四) 耦合协调度函数 | 第42-43页 |
(五) 辽宁省实证分析 | 第43-44页 |
(六) 结论 | 第44-45页 |
三、 政府对集群品牌与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促导机制 | 第45-49页 |
(一) 落实产业集群规划并制定集群品牌战略规划 | 第45页 |
(二) 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 第45-46页 |
(三) 政府推进集群品牌的具体对策 | 第46-49页 |
四、 企业在集群品牌和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 第49-51页 |
(一) 树立品牌意识和争先创优观念 | 第49-50页 |
(二) 增强企业竞合关系 | 第50页 |
(三) 把质量作为夯实品牌的基础 | 第50页 |
(四) 重视和塑造企业文化形成文化协同 | 第50-51页 |
(五) 维护企业间的信任关系 | 第51页 |
(六) 更新集群品牌营销模式 | 第51页 |
五、 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的服务创新和推动 | 第51-54页 |
(一)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改革与创新 | 第51-52页 |
(二) 加强产业集群中介服务体系的创新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54-56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二、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