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差异化战略的大学定位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导论 | 第11-24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一) 国外的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 (二) 国内的研究情况 | 第15-17页 |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五、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 (一)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 (二)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 第一章 大学定位中的趋同化与差异化现象分析 | 第24-39页 |
| 第一节 大学定位的趋同化现象 | 第24-31页 |
| 一、我国大学的趋同化发展 | 第24-25页 |
| 二、国外大学的趋同化发展 | 第25-27页 |
| 三、大学趋同化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27-31页 |
| 第二节 大学定位的差异化现象 | 第31-38页 |
| 一、我国大学的差异化发展 | 第32-33页 |
| 二、国外大学的差异化发展 | 第33-35页 |
| 三、大学差异化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35-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大学差异化定位的成功案例 | 第39-53页 |
| 第一节 国内大学差异化定位的成功案例 | 第39-44页 |
| 一、清华大学 | 第39-41页 |
| 二、香港科技大学 | 第41-43页 |
| 三、浙江万里学院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国外大学差异化定位的成功案例 | 第44-49页 |
| 一、普林斯顿大学 | 第44-45页 |
| 二、沃里克大学 | 第45-47页 |
| 三、新南威尔士大学 | 第47-49页 |
| 第三节 国内外大学差异化定位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 第49-51页 |
| 一、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差异化发展的保障 | 第49页 |
| 二、独特的办学理念是差异化发展的先导 | 第49-50页 |
| 三、准确的办学定位是差异化发展的关键 | 第50页 |
| 四、鲜明的特色是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 第50-51页 |
| 五、优势学科是差异化发展的集中体现 | 第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三章 差异化战略选择下影响大学定位的相关因素 | 第53-63页 |
| 第一节 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54-59页 |
| 一、市场 | 第54-55页 |
| 二、政府 | 第55-57页 |
| 三、社会 | 第57-59页 |
| 第二节 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59-62页 |
| 一、历史传统 | 第59页 |
| 二、大学校长 | 第59-60页 |
| 三、办学理念 | 第60页 |
| 四、大学的优势与劣势 | 第60-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四章 基于差异化战略的大学自主定位的具体实施 | 第63-74页 |
| 第一节 大学自主进行差异化定位的依据 | 第63-66页 |
| 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 第63-64页 |
| 二、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 | 第64页 |
| 三、国内外其他大学的发展状况 | 第64页 |
| 四、区域的社会、经济及文化需要 | 第64-65页 |
| 五、学校的实力和现有资源 | 第65-66页 |
| 第二节 大学自主进行差异化定位应遵循的原则 | 第66-68页 |
| 一、模式趋异原则 | 第66页 |
| 二、目标认同原则 | 第66-67页 |
| 三、持续稳定原则 | 第67页 |
| 四、集中优势原则 | 第67-68页 |
| 五、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 | 第68页 |
| 第三节 大学自主进行差异化定位的内容 | 第68-72页 |
| 一、类型与层次——大学定位的坐标系 | 第69页 |
| 二、人才培养——大学工作的核心追求 | 第69-70页 |
| 三、科学研究——大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 第70-71页 |
| 四、社会服务——大学功能的重要表现 | 第71-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 结束语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