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1 绪论 | 第8-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1.3.1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的业务模式 | 第10-11页 |
| 1.3.2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的风险类型及成因 | 第11-13页 |
| 1.3.3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风险管理 | 第13-14页 |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 1.4.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4页 |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2 S金融服务公司基本情况及网贷中介业务 | 第17-29页 |
| 2.1 S金融服务公司基本情况 | 第17-18页 |
| 2.1.1 S金融服务公司简介 | 第17页 |
| 2.1.2 S金融服务公司组织结构图及员工资质 | 第17-18页 |
| 2.2 S金融服务公司网络借贷中介业务类型 | 第18-24页 |
| 2.2.1 出借人和借款人信息搜集与公布 | 第18-22页 |
| 2.2.2 资信评估和信息交互 | 第22-23页 |
| 2.2.3 借贷信息撮合服务 | 第23-24页 |
| 2.3 S金融服务公司网络借贷中介业务模式 | 第24-29页 |
| 2.3.1 网络借贷中介业务模式类型 | 第24-25页 |
| 2.3.2 网络借贷中介业务规模及特点 | 第25-26页 |
| 2.3.3 网络借贷中介业务收益模式 | 第26-27页 |
| 2.3.4 网络借贷中介业务资金存管模式 | 第27-29页 |
| 3 S金融服务公司网络借贷中介业务风险及风险管控问题 | 第29-45页 |
| 3.1 S金融服务公司网络借贷中介业务风险 | 第29-33页 |
| 3.1.1 欺诈风险 | 第29-30页 |
| 3.1.2 操作风险 | 第30-31页 |
| 3.1.3 信用风险 | 第31-32页 |
| 3.1.4 技术风险 | 第32-33页 |
| 3.2 S金融服务公司网络借贷中介业务风险管控现状及问题 | 第33-45页 |
| 3.2.1 业务风险管理架构不合理 | 第33-36页 |
| 3.2.2 风险评估流程管理人力不足 | 第36页 |
| 3.2.3 业务反欺诈监管部分失效 | 第36-39页 |
| 3.2.4 4级信用评级存在设计漏洞 | 第39-43页 |
| 3.2.5 贷后催收管理方式不成熟 | 第43-45页 |
| 4 S金融服务公司网络借贷中介业务风险管控问题的成因 | 第45-50页 |
| 4.1 内部平台管理层面 | 第45-48页 |
| 4.1.1 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不完善 | 第45-46页 |
| 4.1.2 缺乏专业的风险识别与管理团队 | 第46-47页 |
| 4.1.3 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有待完善和更新 | 第47-48页 |
| 4.2 外部环境层面 | 第48-50页 |
| 4.2.1 征信环境制约平台获取客户信息困难 | 第48页 |
| 4.2.2 立法监管模糊下的公司合规经营执行不严 | 第48-49页 |
| 4.2.3 其他宏观风险对公司经营的挑战 | 第49-50页 |
| 5 S金融服务公司网络借贷中介业务风险管理改进措施 | 第50-61页 |
| 5.1 改进及完善内部风险管理的措施 | 第50-56页 |
| 5.1.1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 第50-52页 |
| 5.1.2 提升风险管理团队专业素养 | 第52-53页 |
| 5.1.3 基于大数据的技术升级与更新 | 第53页 |
| 5.1.4 借款人质量的严格把控 | 第53-55页 |
| 5.1.5 健全贷后催收方式及体系 | 第55-56页 |
| 5.2 参与外部风险管理合作的具体措施 | 第56-58页 |
| 5.2.1 参与社会信用共享机制建设 | 第56-57页 |
| 5.2.2 加强企业自身依法合规管理 | 第57页 |
| 5.2.3 强化公司与信用机构的合作 | 第57-58页 |
| 5.3 网络借贷中介业务风险管理改进的保障措施 | 第58-61页 |
| 5.3.1 加强企业文化制度建设 | 第58-59页 |
| 5.3.2 提高全体员工风险管控意识 | 第59页 |
| 5.3.3 建立员工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 第59-60页 |
| 5.3.4 提高出借人风险意识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附录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