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1. 导论 | 第16-42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文献综述 | 第19-38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0-35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35-38页 |
·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38-40页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研究对象 | 第40-41页 |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2.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概念框架 | 第42-66页 |
·上市公司破产的相关概念 | 第42-55页 |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前提 | 第55-58页 |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主体 | 第58-59页 |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动机 | 第59-62页 |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内容 | 第62-63页 |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效率 | 第63-66页 |
3. 上市公司破产时机的选择 | 第66-91页 |
·上市公司破产与否的选择 | 第66-82页 |
·信息披露问题 | 第68-70页 |
·谈判成本与合作问题 | 第70-72页 |
·破产成本 | 第72-73页 |
·代理问题 | 第73-75页 |
·上市公司自身因素 | 第75-76页 |
·中国的现实情况分析 | 第76-82页 |
·上市公司破产具体时机的选择 | 第82-91页 |
·破产时机选择的重要性 | 第82-84页 |
·破产时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4-89页 |
·中国的现实情况分析 | 第89-91页 |
4. 上市公司破产程序的选择 | 第91-119页 |
·破产程序选择的理论模型与判断依据 | 第91-97页 |
·破产清算与重整的法官决策模型 | 第91-95页 |
·企业存续与否的判断依据 | 第95-97页 |
·破产程序选择的现实矛盾 | 第97-113页 |
·破产中的利益冲突 | 第97-100页 |
·破产中的控制权冲突 | 第100-105页 |
·破产中的价值评估 | 第105-113页 |
·破产程序选择时的博弈分析 | 第113-119页 |
·破产程序中的博弈类型 | 第113-115页 |
·债务企业与债权人的博弈分析 | 第115-119页 |
5. 上市公司破产程序选择的效应研究 | 第119-144页 |
·破产重整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119-135页 |
·文献回顾 | 第120-121页 |
·研究设计及数据来源 | 第121-122页 |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122-124页 |
·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124-132页 |
·主要结论 | 第132-135页 |
·破产和解效率的案例研究 | 第135-144页 |
·引言 | 第135-136页 |
·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136-140页 |
·案例分析 | 第140-142页 |
·研究结论 | 第142-144页 |
6. 上市公司破产与否的效应研究 | 第144-164页 |
·破产公告的市场效应 | 第144-152页 |
·文献综述 | 第145-147页 |
·研究假设 | 第147页 |
·样本的选取及研究方法 | 第147-148页 |
·实证结果 | 第148-152页 |
·延迟破产的准破产上市公司的市场及经营绩效研究 | 第152-164页 |
·准破产公司“破产”前后财务指标变动分析 | 第153-157页 |
·准破产公司“破产”前后与配对公司经营绩效与市场绩效比较 | 第157-164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164-177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64-169页 |
·主要政策建议 | 第169-174页 |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防止内部人拖延破产 | 第169-170页 |
·强化破产清算的地位避免“坏”企业借破产重整而转嫁负担 | 第170-171页 |
·投资者理念创新及风险观念培育 | 第171页 |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法制环境 | 第171-172页 |
·加快破产法司法解释与配套措施的制定 | 第172-173页 |
·制定破产会计制度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 | 第173-174页 |
·本文的局限性以及未来拓展方向 | 第174-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91页 |
后记 | 第191-19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