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第二章 阿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作用的研究 | 第16-53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16-31页 |
1 阿霉素的结构与功能 | 第16-17页 |
2 环糊精的结构和药学应用 | 第17-19页 |
3 羟丙基-β-环糊精在药学上的应用 | 第19-22页 |
4 环糊精与阿霉素的相互作用 | 第22-23页 |
5 影响环糊精包合的因素 | 第23-24页 |
6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24-25页 |
7 环糊精包合物表征方法 | 第25-31页 |
·核磁共振法 | 第25-26页 |
·差热分析法 | 第26页 |
·红外光谱法 | 第26-27页 |
·X射线衍射法 | 第27页 |
·紫外光谱法 | 第27-28页 |
·荧光光谱法 | 第28页 |
·圆二色谱法 | 第28-29页 |
·量子化学模拟 | 第29-31页 |
第二节 阿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作用的研究 | 第31-47页 |
1 材料 | 第31-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2 方法 | 第32-34页 |
·羟丙基-β-环糊精的溶解度测定和结构确证 | 第32页 |
·包合物的制备 | 第32页 |
·红外光谱检测 | 第32页 |
·X-射线衍射(X-RD) | 第32-33页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33页 |
·核磁共振碳谱检测 | 第33页 |
·计算机辅助判断包合可能性 | 第33页 |
·包合物紫外光谱研究 | 第33页 |
·包合物荧光光谱研究 | 第33页 |
·包合物光稳定性实验 | 第33-34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34-47页 |
·羟丙基-β-环糊精性状 | 第34页 |
·分子量的测定 | 第34页 |
·包合物制备 | 第34-35页 |
·红外光谱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X-RD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DSC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核磁共振检测结果 | 第38-40页 |
·计算机量化计算结果 | 第40-44页 |
·羟丙基-β-环糊精的构型优化 | 第40-42页 |
·阿霉素的构型优化 | 第42-44页 |
·包合物构型的优化 | 第44页 |
·紫外吸收光谱结果 | 第44页 |
·包合物荧光光谱研究结果 | 第44-46页 |
·光稳定性实验结果 | 第46-47页 |
4 结论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第三章 阿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53-76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53-57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57-73页 |
1 材料 | 第57-58页 |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主要仪器 | 第57-58页 |
·细胞株 | 第58页 |
2 方法 | 第58-63页 |
·样品制备 | 第58页 |
·细胞培养及细胞悬液制备 | 第58页 |
·阿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体外抑瘤效应 | 第58-63页 |
·MTT法检测细胞毒作用 | 第58-59页 |
·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59-60页 |
·DNA产量及纯度检测 | 第60页 |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60-61页 |
·cRNA的制备 | 第61页 |
·cRNA荧光标记 | 第61-62页 |
·杂交反应 | 第62页 |
·芯片清洗 | 第62页 |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62-63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72页 |
·MTT法测定结果 | 第63页 |
·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 第63-64页 |
·透射电镜结果 | 第64页 |
·不同处理后提取的DNA | 第64-66页 |
·不同处理后提取的RNA | 第66页 |
·芯片杂交结果 | 第66-67页 |
·数据分析结果 | 第67-72页 |
4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第四章 磁性羟丙基-β-环糊精复合微粒的制备及体外载释药研究 | 第76-95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76-82页 |
1 磁性复合微粒 | 第76-77页 |
2 磁性复合微粒的制备方法 | 第77-78页 |
3 磁性复合微粒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 第78-82页 |
·在磁靶向药物载体中运用 | 第78-80页 |
·环糊精在磁性靶向药物载体上的应用 | 第80-82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82-92页 |
1 材料 | 第82页 |
·主要试剂 | 第82页 |
·主要仪器 | 第82页 |
2 方法 | 第82-85页 |
·磁性羟丙基-β-环糊精复合微粒的制备 | 第82-83页 |
·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82-83页 |
·磁性羟丙基-β-环糊精复合微粒的制备 | 第83页 |
·磁性羟丙基-β-环糊精复合微粒的表征方法 | 第83-84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83页 |
·观测磁性微粒的磁学性质 | 第83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仪测定磁性微粒中的铁离子含量 | 第83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微粒形态结构 | 第83-84页 |
·磁性羟丙基-β-环糊精复合微粒体外释药实验 | 第84-85页 |
·阿霉素浓度的确定 | 第84页 |
·磁性羟丙基-β-环糊精复合微粒载药的制备 | 第84-85页 |
·阿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磁性复合微粒载药率、包封率的计算 | 第85页 |
·阿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磁性复合微粒的体外释药实验 | 第85页 |
3 结果 | 第85-92页 |
·红外结果 | 第85-86页 |
·磁性羟丙基-β-环糊精复合微粒的磁学性质 | 第86-87页 |
·磁性羟丙基-β-环糊精复合微粒的粒径表征 | 第87页 |
·体外载药与释药实验 | 第87-92页 |
·载药条件的优化 | 第88-89页 |
·载药温度的优化 | 第89页 |
·载药时间的优化 | 第89页 |
·载药量与包封率的关系 | 第89-90页 |
·载药微粒的体外释放形式 | 第90-92页 |
4 结论 | 第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第五章 载阿霉素磁性羟丙基-β-环糊精复合微粒的体内初步研究 | 第95-111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95-100页 |
1 肿瘤靶向治疗策略 | 第95-96页 |
2 磁性纳米载体作为抗癌药物载体的特点 | 第96-97页 |
3 磁靶向药物载体的临床应用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100-107页 |
1 材料 | 第100-101页 |
·主要试剂 | 第100页 |
·主要仪器 | 第100-10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01-102页 |
·磁性羟丙基-β-环糊精复合微粒和载阿霉素磁性羟丙基-β-环糊精复合微粒制备 | 第101页 |
·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制作 | 第101页 |
·手术方法 | 第101页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101-102页 |
·效应指标和资料收集方法 | 第102页 |
·组织和血中阿霉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02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102-107页 |
·模型制备 | 第102-104页 |
·磁性复合微粒注射后病理观察 | 第104-105页 |
·移植性肝癌大鼠组织药物浓度 | 第105-107页 |
4 结论 | 第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