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城市森林发展潜力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历史沿革 | 第10-11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3S技术方法 | 第11-12页 |
·模型方法 | 第12-13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外城市森林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城市森林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城市森林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生态用地 | 第16页 |
·该领域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时间尺度问题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LUCC跨学科的研究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9-23页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自然条件 | 第19-21页 |
·地貌条件 | 第19页 |
·气候条件 | 第19页 |
·水文条件 | 第19-20页 |
·土壤条件 | 第20页 |
·植被条件 | 第20-21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1-23页 |
·人口条件 | 第21页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第21-23页 |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 第21-22页 |
·工业经济发展 | 第22页 |
·交通建设 | 第22-2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3-29页 |
·遥感解译及数据获取 | 第23-25页 |
·遥感影像解译 | 第23-24页 |
·土地分类系统 | 第23-24页 |
·影像解译 | 第24页 |
·数据获取 | 第24-25页 |
·景观格局数据分析 | 第25-27页 |
·斑块指数 | 第25-26页 |
·景观多样性指数 | 第26页 |
·均匀度指数 | 第26页 |
·景观破碎度指数 | 第26-27页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 | 第27-29页 |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 | 第27页 |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 第27页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转移矩阵 | 第27-29页 |
4 结果分析 | 第29-60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度分析 | 第29-37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度的景观格局分析 | 第29-31页 |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分析 | 第31-32页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度分析 | 第32-37页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转换矩阵及动态分析 | 第37-40页 |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及转移概率矩阵 | 第37-39页 |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 | 第39-40页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原因分析 | 第40-45页 |
·自然因素 | 第40-41页 |
·经济、社会因素 | 第41-45页 |
·武汉市城市森林发展的必要性 | 第45-46页 |
·自然条件 | 第45-46页 |
·社会条件 | 第46页 |
·经济条件 | 第46页 |
·城市森林发展潜力分析 | 第46-60页 |
·综合潜力 | 第47-50页 |
·政策因素 | 第47-48页 |
·资金支持 | 第48页 |
·文化内涵 | 第48-49页 |
·旅游产业 | 第49-50页 |
·不同用地类型的城市森林发展潜力 | 第50-60页 |
·未利用土地潜力 | 第50-51页 |
·160以上的坡耕地潜力 | 第51页 |
·道路绿化潜力分析 | 第51-56页 |
·滨湖滨河绿化潜力分析 | 第56-58页 |
·农村居民点绿化 | 第58页 |
·垂直绿化 | 第58-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
导师简介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