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表目录 | 第14-15页 |
图目录 | 第15-16页 |
1.引言 | 第16-26页 |
·选题的现实背景 | 第16-18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自然人移动 | 第18-19页 |
·国际移民 | 第19-20页 |
·国际劳务合作 | 第20页 |
·国际劳务贸易 | 第20-21页 |
·国际劳动力流动 | 第21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图表数据分析法 | 第21页 |
·理论实证分析法 | 第21-22页 |
·类比分析法 | 第22页 |
·实证扩展法 | 第22页 |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2-26页 |
·论文的基本思路 | 第22-23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2.文献综述:关于自然人移动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26-46页 |
·自然人移动的影响因素 | 第26-30页 |
·劳动力工资和就业市场 | 第26-27页 |
·政府政策和移动成本 | 第27-28页 |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 第28页 |
·语言文化和地理因素 | 第28-29页 |
·其他因素 | 第29-30页 |
·自然人移动的收益和成本 | 第30-35页 |
·自然人移动的收益 | 第30-34页 |
·自然人移动的成本 | 第34-35页 |
·自然人移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 | 第35-40页 |
·替代型观点 | 第36页 |
·互补型观点 | 第36-39页 |
·互补兼替代型观点 | 第39-40页 |
·非相关型观点 | 第40页 |
·自然人移动的壁垒 | 第40-44页 |
·自然人移动壁垒的类型 | 第41-42页 |
·自然人移动壁垒产生的原因 | 第42-43页 |
·应对自然人移动壁垒的措施 | 第43-44页 |
·文献的简要回顾与评述 | 第44-46页 |
3.自然人移动自由化的博弈 | 第46-66页 |
·GATS的基本原则及框架 | 第46-49页 |
·GATS的基本原则 | 第46-47页 |
·GATS的框架体系 | 第47-49页 |
·自然人移动的定义及特征 | 第49-54页 |
·自然人移动的定义 | 第49页 |
·自然人移动的特征 | 第49-54页 |
·GATS对自然人移动的法律界定和不足 | 第54-55页 |
·GATS对自然人移动的法律界定 | 第54页 |
·GATS对自然人移动的法律界定存在的不足 | 第54-55页 |
·自然人移动自由化的进程及博弈 | 第55-60页 |
·GATS内部:南北博弈,利益相左 | 第55-57页 |
·GATS内外:全局受阻,区域活跃 | 第57-59页 |
·GATS与国内规制:自我保护,内外有别 | 第59-60页 |
·GATS在自然人移动谈判方面取得的进展及前景展望 | 第60-66页 |
·GATS关于自然人移动谈判的进展 | 第60-62页 |
·GATS关于自然人移动谈判存在的问题 | 第62-63页 |
·WTO关于新一轮自然人谈判的前景展望 | 第63-64页 |
·中国参与GATS谈判的情况 | 第64-66页 |
4.自然人移动的经济效应 | 第66-81页 |
·有关自然人移动的经济学理论 | 第66-71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66-67页 |
·要素禀赋理论 | 第67-69页 |
·要素价格均衡理论 | 第69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69-70页 |
·劳动力流动的推拉理论 | 第70页 |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 第70页 |
·世界体系理论 | 第70-71页 |
·国际贸易理论与自然人移动 | 第71-72页 |
·自然人移动的经济动因 | 第72-75页 |
·工资差异是自然移动的直接动因 | 第72-73页 |
·供需不平衡是自然人移动的市场机制 | 第73-74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自然人移动提供了宽阔的平台 | 第74-75页 |
·跨国公司是自然人移动的重要载体 | 第75页 |
·自然人移动的福利模型 | 第75-78页 |
·自然人移动的经济影响 | 第78-81页 |
·自然人移动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78-79页 |
·自然人移动对输入国和输出国产出结构和贸易构成的影响 | 第79页 |
·自然人移动对就业市场和工资率的影响 | 第79-80页 |
·自然人移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 第80页 |
·自然人移动对财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80-81页 |
5.自然人移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81-103页 |
·经济一体化区域内自然人移动的供需分析 | 第81-84页 |
·影响自然人移动的供给因素分析 | 第81-82页 |
·影响自然人移动的需求因素分析 | 第82-84页 |
·自然人移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比较 | 第84-94页 |
·自然人移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欧盟的情形 | 第84-88页 |
·自然人移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东盟的情形 | 第88-93页 |
·欧盟与东盟的自然人移动比较 | 第93-94页 |
·自然人移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94-103页 |
·方程的建立以及样本数据的说明 | 第94-95页 |
·计量分析模型介绍 | 第95-98页 |
·计量检验分析的结果 | 第98-101页 |
·计量结果分析 | 第101-103页 |
6.中国自然人移动的现状及实证分析 | 第103-119页 |
·自然人移动与中国的劳务输出 | 第103-105页 |
·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和境外就业 | 第103-105页 |
·自然人移动与劳务输出 | 第105页 |
·中国自然人移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5-110页 |
·中国自然人移动的现状分析 | 第105-108页 |
·中国自然人移动存在的问题 | 第108-109页 |
·中国自然人移动的发展趋势 | 第109-110页 |
·影响中国自然人移动的实证分析 | 第110-119页 |
·方程的建立和数据的说明 | 第110-112页 |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介绍 | 第112-115页 |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第115-119页 |
7.自然人移动对中国服务业的影响 | 第119-133页 |
·自然人移动对中国服务业影响的面板分析 | 第119-126页 |
·基本模型和数据选择 | 第120-123页 |
·面板分析结果 | 第123-125页 |
·模型的修正 | 第125-126页 |
·模型的相关延伸 | 第126-133页 |
·自然人移动不同方式的效应 | 第127-130页 |
·自然人移动的地域性产业效应 | 第130-133页 |
8.中国自然人移动的发展战略 | 第133-145页 |
·欧盟自然人移动的经验和教训 | 第133-135页 |
·欧盟自然人移动可借鉴的经验 | 第133-134页 |
·欧盟自然人移动应吸取的教训 | 第134-135页 |
·改革和创新自然人移动的管理体制 | 第135-138页 |
·加强国内立法,尽早制定自然人移动的法律 | 第135页 |
·建立集中统一的自然人移动管理机构 | 第135-136页 |
·改革和规范签证制度 | 第136页 |
·加强职业培训,统一资格认证 | 第136-137页 |
·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谈判 | 第137-138页 |
·实施自然人移动"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 第138-141页 |
·提高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 | 第138-139页 |
·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 | 第139-140页 |
·充分利用自然人移动的网络 | 第140-141页 |
·开拓正规、合法的自然人移动渠道 | 第141页 |
·实施自然人移动"引进来"的发展战略 | 第141-145页 |
·培育和改革劳动力市场机制 | 第142页 |
·建设和完善吸引人才的软、硬件环境 | 第142-144页 |
·推动国内外院校、企业的交流合作 | 第144-145页 |
9.总结与展望 | 第145-148页 |
·本文在研究上取得的进展 | 第145-146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6-147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6页 |
作者简历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