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高产乙醇酵母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燃料乙醇的研究意义和概况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影响酿酒酵母耐乙醇的因素 | 第14-17页 |
·温度 | 第14-15页 |
·细胞质膜脂类 | 第15-16页 |
·渗透压 | 第16-17页 |
·乙醇和高温共同作用 | 第17页 |
·高产乙醇酵母的育种 | 第17-23页 |
·传统育种技术 | 第17-18页 |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 | 第18-22页 |
·DNA重组技术 | 第22-23页 |
·全转录工程 | 第23页 |
·离子注入诱变育种技术 | 第23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选题依据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耐高温酿酒酵母的诱变和筛选 | 第25-39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菌种 | 第25页 |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27页 |
·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发酵液中乙醇浓度的测定 | 第28-29页 |
·发酵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酿酒酵母的培养方法 | 第29-30页 |
·诱变方法 | 第30页 |
·筛选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米酒酵母M紫外线(UV)诱变 | 第31-32页 |
·米酒酵母M-UV-4硫酸二乙酯(DES)诱变 | 第32-33页 |
·安琪酵母A的诱变筛选 | 第33-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葡萄糖对酿酒酵母产乙醇的影响 | 第39-49页 |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菌种 | 第39页 |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培养基 | 第40页 |
·分析方法 | 第40页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40页 |
·发酵液中乙醇浓度的测定 | 第40页 |
·发酵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酵母发酵 | 第40-41页 |
·乙醇定向驯化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发酵的影响 | 第41-46页 |
·乙醇定向驯化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米酒酵母和安琪酵母的原生质体融合 | 第49-65页 |
·实验材料 | 第49-51页 |
·菌种 | 第49页 |
·实验试剂 | 第49-50页 |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培养基 | 第50-51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1页 |
·分析方法 | 第51页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51页 |
·发酵液中乙醇浓度的测定 | 第51页 |
·发酵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单倍体的分离及鉴定 | 第51-52页 |
·单倍体的筛选 | 第52页 |
·酿酒酵母的培养 | 第52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 第52-53页 |
·原生质体双亲灭活方法 | 第53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53页 |
·融合子细胞大小的测定 | 第53页 |
·融合株的发酵筛选 | 第53-54页 |
·融合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单倍体的分离筛选 | 第54-56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 第56-59页 |
·双亲原生质体的灭活 | 第59-60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60页 |
·融合子细胞大小的测定 | 第60页 |
·融合株的发酵筛选 | 第60-62页 |
·融合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管囊酵母和米酒酵母的原生质体融合 | 第65-77页 |
·实验材料 | 第65-68页 |
·菌种 | 第65页 |
·实验试剂 | 第65-66页 |
·实验仪器 | 第66页 |
·培养基 | 第66-68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68页 |
·分析方法 | 第68-70页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68页 |
·发酵液中乙醇浓度的测定 | 第68-69页 |
·发酵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 第69页 |
·发酵液中还原糖总量的测定 | 第69页 |
·发酵液中木糖含量的测定 | 第69-70页 |
·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管囊酵母1770单倍体的分离及鉴定 | 第70页 |
·1770单倍体的筛选 | 第70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 第70-71页 |
·1770原生质体的热灭活 | 第71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71页 |
·融合株的发酵筛选 | 第71页 |
·融合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71-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5页 |
·单倍体的分离筛选 | 第72-73页 |
·1770 S-5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 第73页 |
·1770 S-5原生质体热灭活条件的研究 | 第73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73-74页 |
·融合株的发酵筛选 | 第74页 |
·融合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1 实验用仪器 | 第83-84页 |
附录2 亲株和融合子的细胞大小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1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91-92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