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玄武岩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基础 | 第11-33页 |
·Re-Os同位素体系的化学和地球化学性质 | 第11-14页 |
·无机化学性质 | 第11页 |
·同位素化学性质 | 第11-12页 |
·地球化学性质 | 第12-14页 |
·行星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14-16页 |
·地核的形成和分异 | 第14-15页 |
·核-幔分异 | 第15页 |
·壳-幔分异 | 第15-16页 |
·岩浆作用中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16-20页 |
·Re、Os的分配系数 | 第16-18页 |
·部分熔融与分离结晶中Re、Os的行为 | 第18-20页 |
·玄武岩Re-Os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 | 第20-33页 |
·Re-Os同位素体系在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 第20-23页 |
·洋中脊玄武岩Re-Os地球化学——亏损地幔源区的Os同位素组成 | 第23-25页 |
·洋岛玄武岩的Re-Os地球化学——富集的地幔柱端元(EP) | 第25-27页 |
·大陆溢流玄武岩Re-Os地球化学——大陆岩石圈的贡献 | 第27-30页 |
·大火成岩省(LIP)玄武岩Re-Os地球化学—外地核贡献的争论 | 第30-33页 |
第二章 汉诺坝玄武岩地球化学 | 第33-48页 |
·研究沿革 | 第33-34页 |
·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 第34-37页 |
·样品和地球化学特征 | 第37-46页 |
·主量元素 | 第37页 |
·微量元素 | 第37-42页 |
·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42-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汉诺坝玄武岩的Re-Os体系地球化学 | 第48-63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样品描述 | 第49页 |
·Re-Os同位素体系的分析方法 | 第49-51页 |
·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数据可靠性 | 第50-51页 |
·结果 | 第51-55页 |
·讨论 | 第55-61页 |
·地壳混染在汉诺坝玄武岩形成中的意义 | 第55-57页 |
·陆下岩石圈地幔(SCLM)在拉斑玄武岩形成中的意义 | 第57-58页 |
·汉诺坝玄武岩形成和演化中Re-Os的地球化学行为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玄武岩Re-Os体系分析的全流程本底 | 第63-73页 |
·引言 | 第63页 |
·国外一些著名Re-Os实验室全流程本底的报道 | 第63-65页 |
·全流程本底的来源 | 第65-67页 |
·环境本底 | 第65页 |
·试剂本底 | 第65页 |
·器皿本底 | 第65-67页 |
·设备本底 | 第67页 |
·降低本底的有效措施 | 第67-69页 |
·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67-68页 |
·试剂纯化和器皿洗涤 | 第68页 |
·同位素测量设备的要求 | 第68-69页 |
·本实验室的全流程本底 | 第69-73页 |
·全流程本底 | 第69-70页 |
·本底来源讨论 | 第70-73页 |
附录 1 汉诺坝玄武岩Re同位素测量原始结果 | 第73-75页 |
附录 2 汉诺坝玄武岩Os同位素测量原始结果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