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8页 |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页 |
·采用的技术方法 | 第14-15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页 |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15-18页 |
第2章 中扬子区中古生界盆地原型与演化 | 第18-27页 |
·早古生代时期盆地(Z─O,S)原型与演化 | 第18-19页 |
·晚古生代时期盆地(D─T_2)原型与演化 | 第19-22页 |
·早中生代时期盆地(T_3─J)原型与演化 | 第22-24页 |
·晚中生代─早第三纪时期盆地(K─E)原型与演化 | 第24-25页 |
·晚第三纪─第四纪时期(N─Q)盆地原型与演化 | 第25-27页 |
第3章 中扬子区江汉盆地构造单元区划与构造特征 | 第27-41页 |
·江汉盆地主要的构造区划单元 | 第27-28页 |
·江汉盆地各构造区划单元主要构造特征 | 第28-41页 |
·巴洪冲断带(Ⅱ1) | 第32页 |
·当阳─天门逆冲─褶皱带(Ⅱ2) | 第32-34页 |
·黄陵背斜与宜昌斜坡带(Ⅱ3) | 第34-35页 |
·荆州─沔阳─大冶逆冲─褶皱带(Ⅱ4) | 第35-40页 |
·洪湖─通山冲断带(Ⅱ5) | 第40-41页 |
第4章 中扬子区中古生界盆地埋藏史和热史 | 第41-66页 |
·中扬子区中古生界盆地埋藏史和热史 | 第41-50页 |
·加里东期的沉积和剥蚀 | 第42-43页 |
·海西期─早印支的沉积和剥蚀 | 第43-46页 |
·晚印支─早燕山期的沉积和剥蚀 | 第46-48页 |
·晚燕山─喜山期的沉积和剥蚀 | 第48-50页 |
·中扬子区江汉盆地埋藏史(类型)分析 | 第50-54页 |
·中扬子区古地温度分析 | 第54-59页 |
·喜山期(K─E)的地温梯度 | 第54-57页 |
·印支─燕山期(T_3─J_3)的地温梯度 | 第57-58页 |
·海西期(D─P─T_2)的地温梯度 | 第58-59页 |
·加里东期(Z─S)的地温梯度 | 第59页 |
·中扬子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探讨热构造史 | 第59-66页 |
·原理和概念简介 | 第59-61页 |
·地表样品裂变径迹分析(蒲圻剖面) | 第61-63页 |
·井下样品裂变径迹分析(当深3井) | 第63-66页 |
第5章 中扬子区多源、多期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 第66-124页 |
·中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基本特征 | 第66-77页 |
·有机质丰度 | 第66-68页 |
·有机质类型 | 第68-71页 |
·有机质成熟度 | 第71-76页 |
·烃源岩主要生标特征 | 第76-77页 |
·典型油气藏、油气显示烃/源对比研究 | 第77-115页 |
·建南气田气/源对比研究 | 第77-92页 |
·天然气组分及其碳同位素特征与气/气、气/源对比 | 第78-83页 |
·天然气浓缩轻烃结构组成特征及气/气对比 | 第83-87页 |
·岩石F11抽提、轻烃气相色谱与气/源对比 | 第87-92页 |
·油苗油/源对比研究 | 第92-105页 |
·京山城北奥陶系油苗 | 第92-94页 |
·雁门口二叠系油苗 | 第94-98页 |
·慈利县苗市二叠系油苗 | 第98-100页 |
·蒲圻市北门岔二叠系油苗 | 第100-105页 |
·陆相层系烃源岩生烃渗混例证 | 第105-112页 |
·沔31井油/源对比 | 第105-106页 |
·宜昌西斜坡盐池河剖面 | 第106-108页 |
·海4井寒武系─下奥陶统 | 第108-112页 |
·南山坪古油藏沥青/源岩对比研究 | 第112-115页 |
·多源、多期油气成藏改造史分析 | 第115-124页 |
·多期成藏地球化学论证 | 第115-117页 |
·多源多期成藏改造史分析 | 第117-124页 |
第6章 中扬子区中、古生界生烃模拟研究 | 第124-164页 |
·江汉盆地中古、生界生烃模拟方法与参数选取 | 第124-136页 |
·定量模拟流程分析与建立 | 第124-126页 |
·模拟方法简介 | 第126-130页 |
·埋藏史模拟原理及数学模型 | 第126-127页 |
·热成熟度史模拟原理及数学模型 | 第127-129页 |
·生烃史模拟模型及数学模型 | 第129-130页 |
·模拟系统参数选取 | 第130-136页 |
·模拟层位选取,剥蚀量的计算和绝对年龄 | 第130-134页 |
·埋藏史孔深关系选取 | 第134页 |
·热史模拟中热模型以及热参数的选取 | 第134-135页 |
·生烃史模拟中烃源岩生烃指标选取 | 第135-136页 |
·各类烃源岩产烃率曲线的选取 | 第136页 |
·江汉盆地中、古生界生烃模拟结果与评价 | 第136-164页 |
·埋藏史模拟 | 第136-144页 |
·热成熟度史(Ro)模拟 | 第144-152页 |
·生烃史模拟 | 第152-164页 |
·不同源岩的累计生烃贡献 | 第153-156页 |
·不同阶段源岩的生烃贡献对比 | 第156-157页 |
·不同构造区划源岩的生烃贡献对比 | 第157-164页 |
第7章 中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综合评价 | 第164-171页 |
·中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圈闭评价的原则 | 第164-165页 |
·中扬子区江汉盆地局部圈闭与勘探有利区综合评价 | 第165-169页 |
·荆州─沔阳逆冲─褶皱带的局部圈闭与评价 | 第165页 |
·当阳─天门逆冲─褶皱带的局部圈闭与评价 | 第165-166页 |
·宜昌斜坡带 | 第166-167页 |
·江汉盆地中、古生界圈闭油气显示情况分析 | 第167-169页 |
·中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探部署建议 | 第169-171页 |
结论 | 第171-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