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油藏中高含水期开发技术研究--以火烧山油田H_2层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3-2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天然裂缝表征与预测 | 第14-16页 |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 第16-17页 |
·剩余油分布预测技术 | 第17-20页 |
·技术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手段 | 第20-23页 |
·主要工作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 第23-24页 |
·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1章 工区概况 | 第26-31页 |
·地质背景 | 第26页 |
·油田勘探开发概况 | 第26-27页 |
·勘探概况 | 第26-27页 |
·开发概况 | 第27页 |
·油藏基本特征 | 第27-30页 |
·构造特征 | 第27页 |
·地层层序 | 第27-28页 |
·沉积特征 | 第28页 |
·储层岩石结构特征 | 第28-29页 |
·储层物性 | 第29页 |
·裂缝 | 第29页 |
·油藏与流体性质 | 第29页 |
·油藏压力 | 第29-30页 |
·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第2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 第31-58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 第31-45页 |
·层序界面识别及洪泛面识别标志 | 第31-34页 |
·H_2层基准面旋回级次划分方案 | 第34-42页 |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及砂体追踪对比 | 第42-45页 |
·H_2层沉积微相研究 | 第45-58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45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45-48页 |
·H_2层沉积相划分方案 | 第48-52页 |
·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编图及砂体展布规律 | 第52-58页 |
第3章 测井精细解释及储层评价 | 第58-75页 |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58-61页 |
·岩性特征 | 第58页 |
·物性特征 | 第58-59页 |
·电性特征 | 第59页 |
·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关系 | 第59-61页 |
·测井资料预处理 | 第61-65页 |
·深度校正和环境校正 | 第61-62页 |
·测井资料标准化 | 第62-63页 |
·岩芯归位 | 第63-65页 |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及精细处理 | 第65-69页 |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 第65-68页 |
·测井精细解释 | 第68-69页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69-75页 |
·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 第69-71页 |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 第71-75页 |
第4章 储层(基质)精细地质建模研究 | 第75-90页 |
·地质模型的概念及分类 | 第75页 |
·储层建模方法及优选 | 第75-78页 |
·沉积(岩)相建模方法 | 第76-78页 |
·储层参数建模方法 | 第78页 |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78-86页 |
·数据准备 | 第79页 |
·模拟边界及网格设计 | 第79-80页 |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80-86页 |
·储量计算 | 第86-90页 |
第5章 裂缝表征与建模 | 第90-112页 |
·裂缝识别与描述 | 第90-102页 |
·野外露头和岩心裂缝观察 | 第90-92页 |
·裂缝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 | 第92-102页 |
·裂缝分布预测与评价 | 第102-107页 |
·主曲率分析方法 | 第102-103页 |
·平面应力分析 | 第103-106页 |
·H_2层裂缝分布预测综合评价 | 第106-107页 |
·储层裂缝建模 | 第107-112页 |
·条件井选取原则及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107-109页 |
·数据分析 | 第109-110页 |
·裂缝建模与预测 | 第110-112页 |
第6章 油藏工程综合研究 | 第112-143页 |
·油藏开发动态评价 | 第112-130页 |
·开发阶段划分 | 第112-113页 |
·产量递减规律分析与评价 | 第113-122页 |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 第122-130页 |
·储量分层动用评价 | 第130-133页 |
·注水井分层注水量计算 | 第131-132页 |
·采油井分层产液量计算 | 第132-133页 |
·评价结果 | 第133页 |
·采收率标定及油田开发指标预测 | 第133-143页 |
·采收率标定 | 第133-139页 |
·裂缝性油藏渗吸曲线预测 | 第139-143页 |
第7章 裂缝性油藏开发中后期井网适应性评价 | 第143-159页 |
·裂缝性油藏开发井网部署基本原则 | 第143-146页 |
·裂缝性油藏注采井网部署的基本原则 | 第143页 |
·裂缝性油藏典型注采井网形式的适用条件分析 | 第143-146页 |
·H_2层井网适应性评价及调整潜力分析 | 第146-151页 |
·H_2层目前井网形式 | 第146-147页 |
·油井受效分析与动态注采对应率研究 | 第147-150页 |
·H_2层井网适应性评价 | 第150-151页 |
·H_2层注采井网形式优化研究 | 第151-159页 |
·数值模拟方法对注采井网形式进行优化 | 第151-156页 |
·裂缝性油藏注采井网的井距和排距优化研究 | 第156-159页 |
第8章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 第159-174页 |
·双重介质数值模拟研究 | 第159-168页 |
·双重介质渗流数学模型 | 第159-162页 |
·H_2油藏数值模型及初始化 | 第162-164页 |
·储量拟合 | 第164-165页 |
·动态历史拟合 | 第165-168页 |
·裂缝性油藏等效渗透率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168-174页 |
·裂缝性油藏数值等效数值模型介绍 | 第168-169页 |
·等效渗透率计算原理及模拟实现 | 第169-174页 |
第9章 剩余油挖潜方向及方案预测 | 第174-196页 |
·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174-181页 |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174-177页 |
·剩余油的控制因素 | 第177-181页 |
·综合治理及加密方案 | 第181-187页 |
·老井综合治理 | 第182页 |
·中西部井网加密 | 第182-187页 |
·方案动态预测及优选 | 第187-196页 |
·方案设计说明 | 第187-188页 |
·方案对比论证 | 第188-196页 |
结论 | 第196-198页 |
致谢 | 第198-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