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8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8-12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理论准备 | 第18-31页 |
第一节 主体理论框架:布迪厄场域理论 | 第19-21页 |
一、场域是社会关系的网络结构 | 第19-20页 |
二、场域是具有自身动力机制的网络结构 | 第20页 |
三、场域的逻辑是"实践的模糊性逻辑" | 第20-21页 |
四、布迪厄场域理论对本研究的意义 | 第21页 |
第二节 借助分析的相关理论 | 第21-31页 |
一、转型理论 | 第22-23页 |
二、冲突理论 | 第23-26页 |
三、集体行动理论 | 第26-31页 |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概述 | 第31-52页 |
第一节 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背景 | 第31-38页 |
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和阶段划分 | 第32-33页 |
二、影响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因素 | 第33-36页 |
三、制度化解决矛盾的效力有限 | 第36-38页 |
第二节 对群体性事件的一般分析 | 第38-48页 |
一、矛盾为何发生 | 第40-42页 |
二、矛盾为何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显现 | 第42-45页 |
三、矛盾如何处理 | 第45-48页 |
第三节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新情况 | 第48-52页 |
第四章 农民问题概述 | 第52-84页 |
第一节 简要回顾 | 第53-64页 |
一、农民及其构成 | 第53-56页 |
二、农村和农民问题 | 第56-59页 |
三、城乡关系 | 第59-64页 |
第二节 农民问题不仅是农民的问题 | 第64-76页 |
一、土地问题 | 第64-69页 |
二、贫困问题 | 第69-73页 |
三、农民的反抗 | 第73-76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历史性变化(现状) | 第76-84页 |
一、农民的人数 | 第77-78页 |
二、农民的分化和演变 | 第78-80页 |
三、农民的流动 | 第80-84页 |
第五章 农民为什么闹事? | 第84-108页 |
第一节 闹事的逻辑 | 第85-91页 |
一、发现问题:谁动了我的奶酪(利益冲突) | 第85-87页 |
二、提出问题:谁来给我做主(利益表达) | 第87-88页 |
三、解决问题: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利益实现) | 第88-91页 |
第二节 导火索和炸药包 | 第91-101页 |
一、偶然性触发,直接原因 | 第92-94页 |
二、必然性机理(社会原因) | 第94-99页 |
三、社会心理原因 | 第99-101页 |
第三节 重提"人民内部矛盾" | 第101-108页 |
一、历史的视角 | 第101-105页 |
二、新时期农民闹事情况 | 第105-108页 |
第六章 为什么专砸县委、县政府和公安局?瓮安为例 | 第108-133页 |
第一节 作为典型性个案的事件及其背景 | 第108-119页 |
一、贵州省 | 第108-112页 |
二、瓮安县 | 第112-114页 |
三、个案的概述 | 第114-119页 |
第二节 阶级怨恨:"仇富"、"仇官"、"仇警" | 第119-125页 |
第三节 相对剥夺感:"一人暴富,万人受穷" | 第125-133页 |
一、"政府和老板吃肉,可矿区老百姓连汤都喝不上" | 第125-127页 |
二、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一个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 | 第127-129页 |
三、原公安局局长说"他们为什么对公安充满仇恨?" | 第129-133页 |
第七章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 | 第133-151页 |
第一节 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处置的危机 | 第133-139页 |
一、处置目标:控制事态 | 第134-135页 |
二、危机处置的原则 | 第135-136页 |
三、公安机关的处置策略 | 第136-139页 |
第二节 危机处置中的信息沟通 | 第139-145页 |
一、危机处置的信息沟通原则 | 第139-140页 |
二、媒体在危机处置中的功能 | 第140-143页 |
三、危机处置中的媒体管理 | 第143-144页 |
四、应对危机中的谣言 | 第144-145页 |
第三节 应急处置的比较与借鉴 | 第145-151页 |
一、案例 | 第146-149页 |
二、应急管理和处置 | 第149-151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51-179页 |
第一节 行动策略与权力关系 | 第151-161页 |
一、中央和地方 | 第152-154页 |
二、干部和群众 | 第154-159页 |
三、新时期的工农联盟 | 第159-161页 |
第二节 用制度规范利益关系 | 第161-165页 |
一、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 第161-164页 |
二、社会政策的相应转变 | 第164-165页 |
第三节 用制度约束群体性事件 | 第165-170页 |
一、转轨期中国的制度建立 | 第166-167页 |
二、制度与行为的关系 | 第167-170页 |
第四节 政策建议 | 第170-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82-183页 |
后记 | 第183-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