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1 生物入侵的基本概念 | 第11-14页 |
·有关外来种、外来入侵种、外来入侵植物等的概念 | 第11-12页 |
·生物入侵的过程 | 第12页 |
·生物入侵的危害 | 第12-14页 |
·侵占本地植物生境 | 第13页 |
·威胁生物多样性 | 第13页 |
·影响土壤水分、盐分和营养物质的循环 | 第13-14页 |
·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 第14页 |
2 克隆植物及其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克隆植物生长格局的研究 | 第14-15页 |
·克隆植物可塑性和觅食行为的研究 | 第15-16页 |
·克隆植物整合性的研究 | 第16页 |
3 南美蟛蜞菊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园林绿化 | 第17页 |
·生化他感作用的研究 | 第17-18页 |
·药用成分的研究 | 第18页 |
·饲料的开发 | 第18页 |
4 研究地点概况 | 第18-19页 |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3页 |
第一章 南美蟛蜞菊对入侵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23-35页 |
1 引言 | 第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样方调查 | 第23-24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2006年与2008年之间的植被数据比较 | 第24-25页 |
·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的数目和盖度变化 | 第25-26页 |
·外来植物盖度与本地物种盖度、物种数目、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分析 | 第26-27页 |
·南美蟛蜞菊盖度与样方内物种数目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页 |
·南美蟛蜞菊与样方内植物盖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南美蟛蜞菊盖度与样方内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28-29页 |
·南美蟛蜞菊盖度与样方内各物种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2页 |
·南美蟛蜞菊盖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2-35页 |
第二章 不同生境南美蟛蜞菊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研究 | 第35-53页 |
1 引言 | 第35-36页 |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研究地点和样方的选取 | 第36页 |
·野外样地调查和取样测定 | 第36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6-37页 |
3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37-51页 |
·基株特征 | 第37页 |
·基株形态特征 | 第37页 |
·基株生物量及其分配 | 第37页 |
·不同生境中南美蟛蜞菊克隆构型方差分析 | 第37-46页 |
·不同地点、样地分枝强度比较 | 第41页 |
·不同地点、样地间隔子长度比较 | 第41-43页 |
·不同地点、样地分枝角度比较 | 第43-46页 |
·不同生境中南美蟛蜞菊分株种群特征方差分析 | 第46-51页 |
·不同生境南美蟛蜞菊分株种群特征参数分析 | 第46页 |
·不同生境南美蟛蜞菊分株种群特征参数相关分析 | 第46-51页 |
4 结论 | 第51-53页 |
第三章 人工条件下南美蟛蜞菊克隆植株生长差异分析 | 第53-73页 |
1 引言 | 第5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3-55页 |
·控制因素的选择 | 第53页 |
·采样以及移栽 | 第53-55页 |
·观察统计 | 第55页 |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55-70页 |
·方差分析分枝数、叶片数、落叶数及茎节数差异性 | 第55-58页 |
·分枝数两因素方差分析 | 第56-57页 |
·叶片数两因素方差分析 | 第57页 |
·落叶数两因素方差分析 | 第57-58页 |
·茎节数两因素方差分析 | 第58页 |
·分枝数、叶片数、落叶数及茎节数比较 | 第58-70页 |
·按地点对叶片数、落叶数及茎节数比较 | 第58-63页 |
·不同因素下分枝数、叶片数、落叶数、茎节数比较 | 第63-70页 |
4 讨论 | 第70-73页 |
第四章 南美蟛蜞菊克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3-83页 |
1 引言 | 第7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73-78页 |
·材料 | 第73-74页 |
·主要仪器 | 第74页 |
·主要试剂 | 第74页 |
·方法 | 第74-78页 |
·总DNA的提取 | 第74-75页 |
·ISSR扩增及产物鉴定 | 第75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5-7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8-81页 |
·引物筛选结果 | 第78页 |
·遗传多样性 | 第78-80页 |
·不同地点间的南美蟛蜞菊的遗传分化 | 第80页 |
·基于ISSR数据居群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 第80-81页 |
·遗传距离 | 第81页 |
4 讨论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7页 |
1 小结 | 第83-84页 |
2 对南美蟛蜞菊防治工作地建议 | 第84-85页 |
3 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答辫委员会决议 | 第98页 |